安永表示,企业在面临发展瓶颈时,有三大选项可供考量:一是透过产业控股、并购等外部整合手段追求「外部成长」;二是透过产品升级与服务优化,推动「内部成长」;三则是转型多角化经营,甚至淡出原有产业。例如台湾纺织业曾历经产业瓶颈,但部分企业转型成功,或掌握运动机能布料与快时尚趋势,成为产业指标,证明产业虽经「夕阳」,仍有「旭日东升」的机会。

政府推动产业控股,初步锁定工具机、大健康、资讯服务、车用电子、水五金等产业,主要考量台湾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政府期望透过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合作与整合,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安永财务管理咨询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刘安凯指出,产业控股虽非新名词,但非关联企业合组产控公司的案例在台湾并不多,主要因为整合过程中存在两大关卡。

第一关卡是「共同利益」难以协调。 刘安凯指出,产控的优势在于资源整合、成本降低及效益提升,但前提是各方需对中长期利益达成共识。过去,台湾记忆体业者曾尝试合组公司,却因各方理念分歧而破局,显示若无法协调共同利益,产控整合的成功率将大打折扣。

第二关卡是「整合不代表竞争力提升」。刘安凯强调,产控仅是产业整合的工具,并不保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为产业发展仍受全球市场供需、竞争态势等因素影响。日本面板产业十多年前虽成功整合,却因大环境变化陷入财务困境,显示产控并非万灵丹。

刘安凯指出,台湾产业多从中小企业起家,发展出「中心卫星工厂体系」,中心厂专注品牌、组装及销售,卫星厂则负责技术与制程,这与日本、韩国大财团模式不同,整合难度更高。因此,推动产业控股必须考量台湾产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寻求合适的整合模式。

安永认为,产业控股虽有助于产业资源整合,但如何克服「共同利益」与「竞争力提升」两大难题,将是未来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在选择整合工具之前,应审慎评估发展方向,寻找最适合的成长策略。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股今开高走低 终场守住23000点 台积电跌10元收10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