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的打扮,不完全符合传统的刻板性别二分形象时,光是要踏进属于自己的生理性别的厕所就已经非常困难,一个短发、平胸、打扮中性、穿裤装的女性,要走进女厕时,会遭受到多少异样的眼光,甚至有时会被直接赶出去。更不用说当一个人的性别认同跟自己的生理性别不同,当他要去使用跟自己性别认同一致的厕所,会遇到的挑战,或是已经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完成性别变更手术的跨性别者,要去光明正大地使用厕所,都是一个极大的困境。

公厕性别不友善情况

根据内政部建筑研究所委托的研究报告,人类自古厕所并未有性别之分,直到工业时代,才开始区分男厕女厕。从1996年的台大「女厕运动」到2000年的叶永鋕在学校厕所死亡的事件,到2022年的现在,我国也通过了不少跟性别平等相关的法律,包括职场的平等及校园的性别平等,但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厕,其实没有太多改变。根据彭渰雯、林书伃、毕恒达的研究,公厕的性别不友善分为三类:(1)女厕便器不足而男厕便器过多、(2)亲子及伴护者为异性情况、(3)跨性别者权益被忽视。

虽然我们逐渐看到有些公园或公共建筑设有「亲子厕所」、「无障碍厕所」或「性别友善厕所」,但这都是比较接近示范设点,并没有非常普及,大部分的办公大楼或公共建筑的厕所,仍多是以性别二分的方式设置厕所,造成女性仍经常面临到要大排长龙却无法使用根本空无一人的男厕便间,性少数族群也只能在僵化的性别二分框架下,选择一个委曲求全,降低自己舒适感的方式如厕。

思考不同族群的需求

事实上,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设置所谓的「性别中立厕所」,或是「性别友善厕所」,降低因为僵化的性别二分厕所所导致的异样眼光、或必须隐忍或大排长龙等不适感。甚至,当有些国家开始讨论女性因为经期须购买卫生棉,所造成的长期经济不平等及某些国家不合理的月经税,例如英国在2021年1月废除了针对卫生棉条的高额税(或称为「月经税」),也开始有些厕所会主动提供卫生棉,给可能临时有需求,或是在经济上无法负担的弱势女性。

当地方政府的候选人开始关注到像是公厕这么贴近日常生活的议题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要如何让这些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不只是停留在口水战,而真正连结到人权面向,思考到每一个不同族群的需求,进而促成改变,这是我们期待在这场选举中,真正可以看见的美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