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说明,今天新增的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个案为中部2岁女童,曾于今年8月中旬至北部旅游,与先前确诊的中部9岁女童分属不同县市、不同血清群,也没有产生群聚情况,散发个案,很难追查感染原因。
疾管署指出,该位女童8月22日开始有发烧、腹泻、呕吐症状,就医后因再出现严重水泻,8月24日再次就医收治住院,经检验后确诊(大肠杆菌O157:NM),目前症状已缓解出院,将再复采追踪健康状况。卫生单位已匡列相关接触者共13人,均无疑似症状且采检结果皆为阴性,相关疫调及防治工作持续进行中。
庄人祥进一步提到,今年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通报有「很诡异」的现象,今年目前已通报13例疑似个案,但都主要集中在7、8月,有可能是医师警觉性比较高,但因为通报医院也没有很集中,所以还看不出什么趋势。
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自1999年来,每年通报数多在10例以上,以2013年的18例最多,但当年也仅有1人确诊,至今仅4例确诊,均为本土病例,包括今日公布的2岁女童、日前公布的9岁女童,以及2001年8月确诊之外籍未满10岁男童、2019年4月确诊南部20多岁男性。
疾管署说明,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为食因性传染病,致病原为大肠杆菌,人可经由接触受感染的动物、食入受污染食物、饮水,或经与患者直接接触而感染。该病潜伏期约2至10天,感染初期症状为水泻、腹痛,病情恶化后会出现严重腹泻及血便。
此外,少部分人可能会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并可能导致长期洗肾或造成死亡,病原所产生的毒素是导致肠黏膜出血及肾脏病变的主要原因。大肠杆菌血清型约100多种,较常见的血清群主要为O157,另其他血清群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造成相同症状的疾病。
疾管署提醒,民众应落实手部卫生及饮食安全,用餐前、上完厕所或接触动物后,应使用肥皂澈底洗手;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洁,避免生食或饮用未经灭菌处理的乳品、果汁,才能降低感染风险,如有疑似症状,应尽速就医,并告知医师旅游史及饮食史。医师如遇到疑似病患时,请尽速通报,并采集相关检体送验,及早给予病患适当治疗,防范疫情扩大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