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澎湖最能代表冬至的年节食品,除了「菜茧」,就是「鸡母狗仔」,尤其是「鸡母狗仔」的可爱造型,缀以点点朱红,更显喜气洋洋。这样与台湾本岛不同的常民文化,现今也渐成为特色观光,近来以社造闻名的湖西乡南寮村,更设计成游客体验行程,今年夏天柯文哲伉俪就带领北市府团队来踩线,加上澎县府旅游处在此兴建鸡母狗仔公园,营造出澎湖特色农村形象。包括公所和文化局等机关,也会在冬天应景举办捏制菜茧和鸡母狗活动,让老一辈的人重温旧梦,年轻人也能传承到这记忆。

冬至前夕,阖家捏鸡母狗。许逸民摄
冬至前夕,阖家捏鸡母狗。许逸民摄

文史工作者许玉河指出,有关澎湖冬至的记载,追溯自200多年前的《澎湖纪略》提及,澎湖冬节,家家户户做汤圆、宰鸡被酒醴以祭祖先,又在门扇粘一丸于其上,祈求来年顺利怀柔恶鬼「虚耗」,饷之以汤丸。100多年后的《澎湖厅志》相关记载也与《澎湖纪略》大同小异。但「菜茧」和「鸡母狗仔」则可从其他清代方志找寻答案。像《彰化县志》提及冬至节前一夕,小儿将米丸塑为犬豕等物,谓之添岁,此即「鸡母狗仔」的化身,而且参与的对象以小孩子为主。

以米团捏成「鸡母狗仔」,再点上红胭脂,蒸熟出炉后,才算完成。许逸民摄
以米团捏成「鸡母狗仔」,再点上红胭脂,蒸熟出炉后,才算完成。许逸民摄

许玉河说,冬至前一晚制作的「鸡母狗仔」被美化为龙凤之形,小孩子守岁彻夜不眠,冬至日大家再互相比较所制作的「鸡母狗仔」。清代澎湖冬至的习俗,差异应该不大,冬至制作「鸡母狗仔」的习俗虽也流传许久,但直至1977年白沙乡公所所编撰之《白沙乡志》始提及菜茧与鸡母狗仔:「在家庭及用米或面为外皮,以甘𫉄、花生签、菜、红豆等为馅,作各色各样不同的粿,及牛、猪、狗、鸡、库银、红圆等,祭拜祖先,祭毕即在家内的门窗桌柜鸡舍猪舍牛栏等处,放红圆一颗,感谢神明的庇佑,并求人畜平安,生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