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7岁的林京酉在民国五十年代在台湾银行担任驻卫警察,当时因见有工地挖出两块石板,花了几百元买下,曾覆盖在家中水沟上面当石板,近年则拿来垫花盆。但因城额体积大、很重,家人想想还是将古物捐给政府,日前联系文化局,文化局官员一见,便惊呼:「天啊,终于出现了,这是重大发现欸....当时的城门内门额只剩东门在凤山曹公庙,其他目前下落不明,今天南门跟北门两块竟然都出现在你们家!」
民国五十年代一个公务员的月薪约2千元,几百块可以是整个月的伙食费。当时是用什么车运来的?林京酉的孙子说,爷爷说当时几百块当时「很大元(很多钱)」,还请人家用推车推去家里。
清国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于台湾中部,庄大田率两千之众在南部响应,后来两度攻入兴隆庄旧城(今左营旧城),凤山县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鉴于旧城残破不堪,乃将县城迁移至下埤头街(今凤山区),是为凤山新城。
凤山新城初期仅环植刺竹,编棘为篱,相当简陋。嘉庆5年(1800)海盗蔡牵侵犯鹿耳门,官兵疲于奔命,汪降乘机在凤山县起事,后兵败被捕。知县吴兆麟鉴于民变威胁而强化防御工事,嘉庆9年(1804)督促兵、民,兴建四方共六座的城门。
嘉庆10年(1805)11月蔡牵的党羽朱𣸣再度骚扰凤山县,土匪吴淮泗等贼众响应攻城,吴兆麟被害,都司钟玺力战阵亡,下埤头新城被贼众屯踞八十余日。道光4年(1824)10月间爆发许尚、杨良斌之乱,新城再度被乱民攻陷,地方官员决议进行旧城的改筑工程。
道光5年(1825)知府方传穟倡议以官民捐输方式筹措修建旧城的经费,在方传穟的努力下,旧城改筑工程于道光5年(1825)7月15日动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这是台湾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凤山知县与绅民皆未迁回,依然滞留新城。
目前凤山新城仅余留部分残迹,包括:东便门(三民路底)、平成砲台(曹公路旁)、训风砲台(中山路旁)、澄澜砲台(立志街旁)等。而东便门门外的东福桥因民国90年(2001)潭美台风来袭倒塌,目前二座桥墩已移至岸上保存。
高雄历史博物馆馆长李旭骐表示,两块门额已运回馆内,启动入馆典藏程序,将请专家现勘,典藏委员会开会讨论,并进行调查研究,适当时机会展出,与市民见面。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acebook 按赞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