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表示,大多数人对黑暗多少存有恐惧,然而却有一群生物拥抱黑暗,住进暗无天日的洞穴中,洞穴鱼类在适应少光或无光环境的同时,身体也产生了相对应的改变,其中一项便是眼睛退化或完全消失。研究团队指出,豆眼鳍尾鯙是第一种已知在海下水蚀洞栖息的鯙科鱼类。一般裸胸鯙多被认为是海洋性鱼类,只有极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或汽水域,豆眼鳍尾鯙则罕见地在洞穴中的淡水层被陷阱捕获,但暂时无法确定其是否真的栖息于纯淡水,亦或从洞穴下层海水寻饵料味道游至淡水中。

热门新闻:辣妹遭男警大外割压地 上衣脱落露出「北半球」!长腿回马枪袭警

豆眼鳍尾鯙左侧无眼睛的标本。中山大学提供
豆眼鳍尾鯙左侧无眼睛的标本。中山大学提供

「豆眼鳍尾鯙最大体长约40公分,主要鉴别特征是比例极小的眼睛,这种眼睛极小,甚至没有眼睛的海水鱼类极为少见。」廖德裕表示,在这次发现的九尾鱼类样本中,有两尾的左侧眼睛已经完全消失,比例极小、甚至消失的眼睛,暗示著豆眼鳍尾鯙可能正处在适应无光环境的演化过程之中。

地下河洞穴入口外观。中山大学提供
地下河洞穴入口外观。中山大学提供

为了进一步了解洞穴鱼类的组成、适应与演化,中山大学团队于今年五月前往菲律宾巴拉望著名的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进行调查。该国家公园拥有发达的石灰岩洞穴,以及世界最长的地下河川,于地表下蜿蜒曲折流经8.2公里后汇入南海。壮阔的景观使其在199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并于2011年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

中山大学团队乘坐小船进入地下河洞穴中。中山大学提供
中山大学团队乘坐小船进入地下河洞穴中。中山大学提供

透过乘坐人力小船,团队深入完全黑暗的地下河之中,逆流而上设置诱饵陷阱调查当地鱼类与其他水生生物。意外地调查到其他种类的裸胸鯙与鱼类栖息于洞穴之中,因人们对于洞穴生态系的了解尚浅,值得持续深入研究。目前团队正分析此次采样结果,并规划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cave-dwelling-eel-going-blind-losing-one-eye-time)。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中国新冠肺炎疫苗之父「严重违法违纪」被抓 网友惊:我到底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