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劳永健表示,主动脉为人体最大的动脉,腹主动脉位于腹腔,是连接胸主动脉与横膈以下脏器的大血管,形状像水管。腹主动脉瘤常被误解是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但腹主动脉瘤其实是当主动脉异常膨大,直径扩大到正常的1.5倍时以上,导致血管壁像「气球被吹大」一样变薄,看起来像是一个瘤状,所以称为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 死亡率高于五成

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在大量出血下容易因休克而死亡,死亡率高于五成,非常危险。腹主动脉瘤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大于60岁、抽烟、家族史、高血压及马凡氏症。除了典型因血管问题而引发的腹主动脉瘤;细菌感染也有可能引发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几乎没有症状!」劳永健医师指出,因为没有症状,一般人很难有自觉,通常是例行健检或肠胃不适做其他检查才意外发现;少数身材较瘦的患者,腹部会有一直跳动的肿块;其他人当瘤体大到一定程度才可能会有症状,由于压迫附近的肠子、或是轻微的破裂,会感觉到腹痛,或觉得肚子闷闷怪怪的,但很多患者还是以无症状居多。由于不易发现,往往等到腹部或腰部剧烈疼痛,腹主动脉瘤破裂时才来急诊,死亡率高达五成,即便及时抢救,后续也有很多并发症要处理。

陈纲隆医师建议若腹主动脉瘤直径大于5公分时应尽快进行手术,避免腹主动脉瘤破裂
陈纲隆医师建议若腹主动脉瘤直径大于5公分时应尽快进行手术,避免腹主动脉瘤破裂

微创主动脉支架介入手术 伤口小恢复快

国泰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治医师陈纲隆指出,腹主动脉瘤被称为人体内「未爆弹」,当瘤体直径大于5公分时,每年破裂的风险大幅增高,破裂后的死亡率高达五成,此时建议若瘤体大于5公分时应尽快进行手术,避免腹主动脉瘤破裂。治疗有传统开腹手术及微创主动脉支架手术。

过去微创主动脉支架手术还不盛行时,传统开腹手术患者需要全身麻醉,切除主动脉瘤换成人工血管。传统开腹手术的术后复发率较低,但由于伤口大、全身麻醉、手术风险高、恢复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并发症相对多。

陈纲隆医师说明,随著医疗科技进步,现在以微创主动脉支架手术为主,在两侧的腹股沟,从股动脉穿刺一个小伤口,利用导管将覆膜支架送至腹主动脉瘤的位置,引导血流与压力到血管支架内,让腹主动脉瘤慢慢萎缩。伤口小,恢复快,大幅减少并发症,一些患者约2-3天就能出院。

传统开腹手术的术后复发率较低;微创支架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及伤口小。建议透过医师专业评估,选择最适合您的术式。

搭配「血管内固定锚钉」 助困难案例防支架位移、血液内漏

主动脉支架置放是靠著支架的张力与主动脉壁间的摩擦力来固定,每位患者的血管形状不同,如果固定支架的瘤颈特别短、特别宽或弯弯曲曲,放入支架后有可能位移,大幅增加手术的困难度与血液内漏风险。现在,可以搭配使用「血管内固定锚钉」,把锚钉送入主动脉血管内,将支架和血管壁像锁螺丝一样钉合起来,大幅增加支架稳定度,帮助困难案例,预防支架位移及血液内漏。

陈纲隆医师提醒,进行微创主动脉支架手术的病人,随著年纪渐长,血管会老化或松弛,术后需要每年回诊追踪,确认主动脉瘤的状况以及支架是否有位移或血液内漏的问题发生。微创主动脉支架手术术后若有支架位移或血液内漏的问题,也可使用「血管内固定锚钉」进行治疗。

劳永健医师叮咛60岁以上、有高血压、有抽烟习惯、马凡氏症或有家族病史的民众,建议每年安排腹部超音波检查,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劳永健医师叮咛60岁以上、有高血压、有抽烟习惯、马凡氏症或有家族病史的民众,建议每年安排腹部超音波检查,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五大高风险族群多注意 应每年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劳永健医师叮咛,预防主动脉瘤破裂应戒烟、注意血压、胆固醇不超标、调整饮食,养成慢跑、快走等运动习惯。国健署建议运动需符合「333」原则,也就是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超过30分钟、心跳达到每分钟130下。60岁以上、有高血压、马凡氏症、有抽烟习惯或有家族病史的民众,建议每年安排腹部超音波检查,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