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食药署官网资讯,沙门氏杆菌广泛存于动物界,可经由人、猫、狗、蟑螂、老鼠等途径污染食品。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生存的温度在4~48℃之间,以35~37℃生长最佳,不过耐热性低,煮沸5分钟可将其杀死。

沙门氏菌中毒主要原因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鲜蛋、乳品、鱼肉炼制品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豆馅、豆制品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植物性食品,并且可由环境媒介或由人、猫、狗、蟑螂、老鼠等接触食品而产生二次污染。

预防沙门氏菌中毒之道,食药署提醒,一、本菌不耐热,于60℃加热20分钟即被杀灭,食品应充分加热并立即食用。二、加热后的食品应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勿混合使用。三、处理食品之前,手部要清洗并保持洁净。

四、应扑灭或防止鼠、苍蝇、蟑螂等病媒侵入调理场所,也不得将狗、猫、鸟等动物带进调理场所,垃圾应加盖并定时清除。

食药署指出,沙门氏菌中毒主要症状为下痢、腹痛、寒颤、高烧38-40℃、恶心、呕吐,症状持续 2至3天后会痊愈,但有5%的人会成为带菌者,死亡率为1%以下。误食后平均24小时内就会发病,发病时间愈短,症状愈严重。

一般沙门氏菌造成的肠胃炎治疗以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为主,无须给予抗生素治疗。不过,食药署表示,新生儿、50岁以上长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肿瘤患者、HIV感染者、有人造植入物的病人(人工血管、心瓣膜、人工关节等)、以及镰刀型贫血患者,若出现持续性高烧、疑似菌血症或肠道外感染的情况,应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避免移转性感染。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美国爆全球首例「乳牛染禽流感」对台有影响?疾管署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