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附医口腔颚面外科医师罗文甫医师指出,颞颚关节位于脸部两侧耳朵前方(俗称下巴关节),由两块骨头形成的关节,连接头骨和下颚,掌管嘴巴张开和闭上的关节和下颚肌肉,提供咀嚼食物、说话以及进行众多脸部表情等功能,包括外伤、咬合不正、不适当之口腔习惯及心理压力等,都是「颞颚关节症候群」的高危险群。
罗文甫说,台湾约有超过10%的人口患有颞颚关节症候群,好发于20-40岁,通常女性多于男性,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受其困扰,症状包括颞颚关节疼痛、耳前痛、咀嚼困难,以及开合口时出现噪音、卡顿感等;另外,也可能引起头痛、颈部痛、肩部痛,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进食或说话。由于症状多元与复杂,往往对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形成一大挑战。
陈老师则说,她20岁起开始磨牙,一直轻忽未就医,久了脸部变成不对衬,后来出现一张口就有「咖咖声」的异音(咖咖声),很像机械的齿轮没有上油,跑不动,一直到蛀牙治疗,嘴巴打不开,牙科医师说,我必须先治疗张口度,才开始治疗,罗医师一开始提供咬合板,关节疼痛问题有改善,但还是无法恢复张口度,手术后才改善。
罗文甫说,颞颚关节症候群的传统治疗方式,常以非侵入性治疗起步,例如透过改善不良的咀嚼习惯,辅以药物治疗、干针治疗、物理治疗、制作咬合板或咬合矫正等;严重时需要考虑侵入性治疗,像是施打肉毒、玻尿酸,关节腔冲洗等低侵入性的治疗方式,甚至极少数的病人需要高侵入性、传统的开放性手术以修复或取代受损的关节。
罗文甫指出,「颞颚关节镜手术」于国外已行之有年,在台湾则相对少见,此术式最大特点是属于低侵入性的微创手术,提供可直接观察关节内部的方法,以应用与治疗更广的范畴,对于医师诊断和治疗上成为一大利器,不过,并非每位病人都适合此手术,建议病人与专科医师咨询讨论后,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