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三轮车曾是台湾重要交通载具,在二战后整个台湾全岛多是用三轮车在做载客、载货,「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太太」,就记录了当时街道的景象。但台湾很快从农业时代走向工商社会,机动车辆逐渐增加,人力三轮车难以竞争,也形成交通冲突,台北市政府率先在1968年6月25日全面禁行三轮车,其他县市随后陆续跟进。70年代全台满街跑的三轮车逐渐被摩托车、轿车取代。

中山大学「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馆计划」协同主持人李怡志说,旗津是岛屿型态,有些道路巷弄狭窄,车辆不好进来,三轮车还是很重要的一个接驳运具,不管是货物还有人员,从轮渡站上下来,可以直接叫台三轮车,把他们载回家里,这个风景就成为旗津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

1986 年11月2日苏南成市长还邀请贵宾搭乘三轮车,宣传旗津的观光特色。取自国家文化记忆库
1986 年11月2日苏南成市长还邀请贵宾搭乘三轮车,宣传旗津的观光特色。取自国家文化记忆库

1985年接任高雄市长的苏南成,接受旗津三轮车业者请愿,在整个全台湾收购三轮车的政策下,保留下传统交通工具,1986年11月2日苏南成市长还邀请贵宾搭乘三轮车,宣传旗津的观光特色。全台也唯独只有高雄旗津,至今仍保留为数不多的人力三轮车。

李怡志说,旗津三轮车盛况最多大概有29台,现在只剩下不到10台左右,很希望三轮车可以在产官学的合作下,有些不同的发展契机,保留旗津这个特色三轮车,成为一个行驶的在地风景,因此技工前进队、中山大学USR计划成员便投入复兴人力三轮车的计划,希望这个风景可以保留下来,让大家记忆印象里面的交通工具成为日常。

工作团队买下9号三轮车,进行整体外观整修。凃建丰摄
工作团队买下9号三轮车,进行整体外观整修。凃建丰摄

中山大学社会系杨静利教授曾进行社会调查课程,带著学生进到旗津做访谈,探索三轮车面临发展状况,也思考车伕们需要什么样的协助,发现旗津三轮车这种高龄化产业,遇到外国旅客常比手画脚,于是学生制作了三轮车英日文版地图提供给游客

2021年团队发现有车夫因为年纪大了,所以要把三轮车卖掉。团队因此购入改造,由在地青年一起包含整个车体造型、使用率,透过访谈重新思考服务流程与外观,旗津居民跟游客对三轮车的乘坐体验,期待有什么新感受,或者是需要强化什么样的服务。

像是煞车的装置其实是连结到车底,有一条带动轮子能转动铃铛,会叮叮作响,引起路边用路人的注意。凃建丰摄
像是煞车的装置其实是连结到车底,有一条带动轮子能转动铃铛,会叮叮作响,引起路边用路人的注意。凃建丰摄

李怡志说,这台三轮车跟其他三轮车有些差异,有装上木篮,让车夫可以放地图、备品等等,并加装车灯,虽然三轮车观光需求还是以白天为主,但是夜间还是有可能会行驶;比较有趣的是把手像是煞车的装置,其实是连结到车底下,有一条带动轮子能转动铃铛,行驶时铃铛透过车轮转动敲击,就会叮叮叮叮,引起路边用路人的注意。

真正的煞车是手煞车,把它拉到底,就可以夹住。车体下面有个踏板,踩到底也会带动煞车,用脚跟用手都可以去煞车,并保留原本的皮件、塑胶把手与坐垫。乘客可能要放行李,后面车座便加了车架,让功能性更完善。有些年迈的观光客,上车时需要一个小的椅凳踩上来,车架就放个小椅凳,方便乘客爬上乘坐。

9号三轮车整修前,让民众体验试骑。凃建丰摄
9号三轮车整修前,让民众体验试骑。凃建丰摄

李怡志说,搭乘人力三轮车有几个特色,第一个是视野跟走路是完全不一样,有一个较高的视野,用特殊角度来看你的行进。第二是乘客座位大,坐起来非常平稳,很舒服的吹著海风看著山顶,听著车夫为你讲述旗津的历史、有趣的小故事。

目前团队规划旗津人力观光三轮车是以定点接客为主,希望可以连结在地活动导览,用预约的型态,让旗津观光三轮车有不同商业模式。过程需要训练一些在地青年来踩三轮车,并提供导览服务,也希望跟旅游业者、住宿业者合作,推出套装行程,外地观光客一定想要认识在地、深入巷弄文化。李说,以现在人力确实数量不足,因此先把品质做好,再来扩充车队。

李怡志说,人力三轮车是绿色交通载具,适合慢游。凃建丰摄
李怡志说,人力三轮车是绿色交通载具,适合慢游。凃建丰摄

李怡志说,人力三轮车是绿色交通的载具,非常适合在地的一个观光旅游的发展,乘坐是非常舒服的,希望大家来到旗津,可以用这样缓慢的方式体验,留在旗津的时间更久一点点,感受在地小镇风情、大港风光。

参与计划的陈郅翔是台大商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会接触到旗津、人力三轮车是因为曾在中山大学念硕士,因缘际会认识中山社会系在海军技工宿舍发展社造事务的朋友,因此受邀参与人力三轮车的试验性质活动。

陈郅翔说,希望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年轻人一起进来,让这个模式永续性进行。凃建丰摄
陈郅翔说,希望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年轻人一起进来,让这个模式永续性进行。凃建丰摄

陈郅翔说,他对于在地文史、地方小故事、地方脉络蛮有兴趣,希望可以透过这个方式,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年轻人来接触,如果这个模式可以发展下去,就有更多人一起进来,让这个模式永续性进行。

踩三轮车会不会觉得很吃力?陈郅翔说,很吃力是一定的,因为人力三轮车跟一般脚踏车蛮不一样,骑乘的阻力比脚踏车要重很多,后面有乘客椅座,所以转弯惯性跟脚踏车非常不一样,蛮需要经验累积,才会抓到驾驭方式。

李怡志希望提出对三轮车营业的不同想像方案。凃建丰摄
李怡志希望提出对三轮车营业的不同想像方案。凃建丰摄

李怡志说,中山大学社会开创基地,早期前身是海军第四造船的技工宿舍,以前有非常多不同工项的技工住在这边,基地希望可以引进不同的在地工作者,甚至是师生进来,发展各种议题,然后来提出解决的新方案,容纳不同想法跟社会实践可能性。他们串联社区学校、在地青年、艺术家或与社区工作者进到这边一起工作。

负责这个计划的钟佩蓉说,透过三轮车计划,希望可以达到彼此更好的一个型态。所以透过访谈、透过新的服务设计,找到服务缺口,提出对三轮车经营的不同想像方案。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的一部老三轮车。取自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网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的一部老三轮车。取自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典藏网

在地议员简焕宗说,人力三轮车是旗津极有在地渊源与特色的大众运输,甚至有人在收藏老三轮车,但逐渐老的踩不动,年轻的不会踩,但对外国观光客很有吸引力,希望政府重视这项全台唯一的地方特色。

今年77岁,十多岁就开始踩三轮车的班长邱能强告诉《壹苹新闻网》,现在三轮车还有10部,但其实只剩一两部会出来跑,因为坐的人也少了。车资是一小时400元、40分钟300元,以前没电动三轮车时,一天最多还可赚一千多元,电动出来就更没生意,毕竟时代已经过了,如果有人要收购当骨董,他也愿意卖掉。现在他退休了,儿子有空也会去踩,政府如果能收购,交给年轻人经营,那是最好。

人力三轮车夫还有专用制服。大港笑CC提供 许睿宸摄
人力三轮车夫还有专用制服。大港笑CC提供 许睿宸摄

义守大学运动科技休闲事业管理系教授赵仁方说,脚踏车现在已不太像交通工具,而是时尚运动,旗津三轮车也不能只当交通工具,而应是「在地文化载具」,且要有年轻人进入这个产业,经营者要有配套来吸引新血。经营上不能像现在定点等客人,应当成体验活动,舒适度要够,外观要调整,可以参考日本小樽的人力车文化导览经营模式。

高雄市观光局高闵琳表示,人力三轮车是旗津珍贵的人文资产;50年代人力车作为旗津地方重要交通载具,70年代则逐渐转型成观光三轮车,至今见证旗津地区将近一甲子的发展历史。

赵仁方教授说,旗津三轮车不能只当交通工具,而应是「在地文化载具」。凃建丰摄
赵仁方教授说,旗津三轮车不能只当交通工具,而应是「在地文化载具」。凃建丰摄

高闵琳指出,日本京都岚山地区运用嵯峨野竹林的自然特色,发展人力车特色旅游的成功经验也值得高雄借镜。特别是在国际旅游市场对净零碳排、SDGs永续旅游越发重视 ,以及疫后高雄邮轮观光盛行,不少港澳日韩和东南亚旅客来到高雄,都特别前来旗津体验人力三轮车的岸上观光的条件下;未来观光局将深化与中山大学、旗津在地团体合作,以地方创生的概念,规划用人力车欣赏旗津美丽的自然海岸与沙滩景色,并串连观光局近年完成的星空隧道光环境、滨海观夕步道、海之星沙滩俱乐部及「钟爱之门」等网红打卡景点游程,积极发展旗津特色观光;让海内外游客透过1圈20分钟的人力三轮车的特殊体验,深入了解旗津地区人文历史脉络、新旧融合的景观与独特的岛屿魅力!

人力三轮车极适合旗津巷弄慢游。大港笑CC提供 许睿宸摄
人力三轮车极适合旗津巷弄慢游。大港笑CC提供 许睿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