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米酵菌酸」的食安中毒死亡事件甚于城嚣,方俭表示或许这是台湾第一起被发现、广泛报导的重大食安事件,由于米酵箘酸中毒没有解毒剂,而且毒性重大,中毒者也非常痛苦,许多人人心惶惶。有些朋友问他:「是不是米引起的?」

他查阅了网上的资料厘清事实,他说:「显示米酵菌酸和米的关系不大,而是和玉米、木耳、椰子的关系比较大。但因为名字问题,米又揹上了黑锅。Bongkrekic Acid英文名字和米没有半点关系,不知道为何命名中有『米』,而让米蒙受不白之冤。」

他指出虽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这次可能涉案的粄条的标示来看,成分按比率高低依序是水、玉米淀粉、面粉、小麦淀粉、树薯淀粉、在来米粉、大豆沙拉油等。所以这粄条的淀粉来源,米其实是最少的。从虾皮购物网仍可看到这家商品,但已停售(未上架),而且还有某检验机构的检验报告,表示其安全性。

宝林茶室中毒案酿2死,验出「米酵菌酸」,绿色消费者基金会董事长方俭表示与「米食」无关!翻摄《方俭》脸书
宝林茶室中毒案酿2死,验出「米酵菌酸」,绿色消费者基金会董事长方俭表示与「米食」无关!翻摄《方俭》脸书

他呼吁大家不需对「纯米食」产生恐慌,而是米以外的「主要成分」–玉米,特别是「玉米淀粉」。他说:「台湾大多数的玉米、玉米加工品的来源是美国,过去一直争议的美国饲料用的基改玉米到了台湾成为供台湾人吃的食品,现在已是见怪不怪了。这个产品并未标示『非基改』,所以依成本、价格来看,很可能是基改的。因为台湾进口美国非基改的玉米、黄豆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基改的。」

他怀疑有可能是运输过程产生质变,他写道:「由于玉米或玉米淀粉跨太洋运输到台湾,这些原物料价廉且体积重量庞大,绝大多数是从海运,所以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运输,很容易在储运过程中变质,特别是已经研磨成粉的食材。30多年前,曾因美国玉米到台湾,被检出含黄曲毒素,而被要求销毁,却被公卖局拿去制作米酒,成为当年重大食安新闻,到底有毒的原料,做出无毒的酒,是不是合法,成为一大公案。」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累计25例。疾管署提供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累计25例。疾管署提供

他强调无论如何不是「米」的问题,不要再让米揹黑锅,他说:「如果现在要论嫌疑,按比重,玉米淀粉、面粉的概率是最大的。在此食安风波尚未澄清前,大家可以对真正的「米食」可以放心,不要连米饭、甜酒酿、饭团等纯米都受到冤枉,特别是台湾国产的米。希望大家还是要安心食用台湾生产优良的米食,而且是纯米食,不是打著米,却不是米的食品。」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累计25例。疾管署提供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累计25例。疾管署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大胃王网红千千搭高铁 巧遇野生政治人物秒变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