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向来低调又谦虚的性格,也在对谈中展露,他谦称自己「虚长各位几岁,谈不上资深」,他提到这几年拍的电影,都是跟青年导演、编剧合作,都是首部院线长片,在跟他们合作过程中发现重要的事,就是跟年龄、资历成正比的只有经验,但创作者的才华天赋和眼界跟年龄无关,事实也证明这几部片都有很好的成绩,像是《不虚此行》拿了最佳导演奖,《走走停停》也拿了奖,非常有幸可以和那么优秀年轻导演合作。

胡歌也说:「我不是明星,是演员,在拍戏现场只有演员,只有作品曝光之后,才会有明星出现。」很多人问他,为何可以这么快从宝总变《走走停停》里的失败青年,其实很简单,《繁花》拍了3年半,每个演员都承受巨大的精神和体力的压力,像他就筋疲力尽,最尾期去《走走停停》,刚好就自然放松。

胡歌身边有很多年轻的创作者,举例家里的表妹也是编剧,他说:「说实话对年轻编剧来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让大家看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而为维持生计,必须在网上卖东西,不只她,很多同学也是,但她能坚持到今天,是真的热爱创作。」

胡歌现场被提问很多问题,他一一认真回答,而且字字珠玑。被问到如何成为好演员,他也是非常年轻入行,分享「我最大问题是怎么去克服紧张」,大家一听很意外,你胡歌会紧张! 

他接著解释:「我很容易紧张,包括现在都会!刚演戏时跟很多前辈合作,会跟他们坦承我容易紧张,并请教有什么方法可克服。」前辈教他唱歌缓解压力,但因为觉得「不是我强项」于是放弃;第二个是说一些垃圾话,但也不太好用,因为要有对象,而这对象非常难找,所以没用。

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找一件最擅长的事,像是喜欢骑摩托车,就在片场给自己催眠「没人骑得比我好」,觉得这招非常管用,慢慢也找到自信,就不紧张了;他也提到自已入行前10年会有「误区」,总认为「塑造角色离生活愈远,说明我愈成功」,后来才知道,一个演员无论塑造什么角色都离不开自己,是生活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无论接触哪个角色都从自己出发。

胡歌今天聊到不少《繁花》,像是导演王家卫已经65岁年纪不轻,但一天睡不到3小时,比所有人都辛苦,「我非常佩服!他跟我进组前想像完全不同,原本以为他负责决策就好,执行是交给年轻人,没想到他比年轻人还要累」。

做为一个上海人,胡歌很感谢王家卫拍《繁花》,认为对方拍出上海最温暖最美好时光,而80到90年代初,他正在上小学,是人生记忆里最无忧无虑时光,而王家卫的作品让他对家乡有更深刻理解。剧中有不少宝总美食如泡饭、排骨年糕等,胡歌被问有无私房推荐,给了非常居家的答案,就是泡饭,甚至开始形容有多简单:「把昨晚剩下的米,第二天泡开水就好了。」

他认为人的五感和记忆、情感是紧密相连,像他拍《繁花》时,有场戏要在南京路上回头看唐嫣饰演的「小汪」,导演王家卫要求他看她的眼神「看到的不是小汪,不是具体的谁,可能是童年或某场景」,结果打光时,他站在那回头,看到夕阳洒落街道时,记忆深处场景就出现,「妈妈牵著我的手出现在南京路的小巷,生活是表演最宝贵土壤,自己的经历才是最真实的」。

胡歌建议演员最好「忘记自己是演员」,觉得生活是最好最好的土壤,因为走在街上会被大家围观,他习惯躲在车里观察生活,在十字路口看每个过马路的行人,然后每次新角色,就会进入真实记忆库中去寻找。

主持人讲到「归零很重要」时,胡歌很有礼貌并未直接反驳,温柔的回应「但也不是绝对」,因为像他每次演另一个角色,最短2个月,最长3年半,两个灵魂长时间共用一个身体,绝对会潜移默化,完全清零并不存在,他说:「但我很感谢曾经遇到的所有的角色,成就了今天的我。」

胡歌也随兴分享3个演员重点,第一是真,如果没有真诚的创作初心,导演会变成模仿,失去灵魂和生命力; 第二是坚持,他进上海戏剧学院念大一时,老师就说「做艺术创作的人要学会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第三是有共鸣,像「爷叔」游本昌最不喜欢听到「飙戏」,因为演员是互相成就的。

对谈有开放台湾、中国甚至澳州的青年导演提问,创作者难免有不被看见,负面情绪缠身时刻,胡歌说:「以我个人经验,我不急著走出来,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低潮)来时我就接受它、让它存在,在那一刻不苛求自己坚强或超级乐观,生活就是要面对残酷。」最后以「当我们认识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金句画下句点,给足满满的心灵鸡汤。

胡歌跟青年导演交流。彭 欣伟摄
胡歌跟青年导演交流。彭 欣伟摄
胡歌畅聊演员演员点滴。彭欣伟摄
胡歌畅聊演员演员点滴。彭欣伟摄
延伸閱讀:胡歌旋风访台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狗仔直击|胡歌拂晓素颜离台!19小时旋风快闪 机场签名会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