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国际贸易委员会周四和周五分别安排讨论欧盟与中国、台湾的贸易关系。在周四的对中贸易讨论中,应邀分享观察的荣鼎咨询公司(Rhodium)兼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研究员巴尔金(Noah Barkin)分析,欧洲企业在中国新投资案家数减少、考虑撤出家数增加的现象,来自4个破坏性原因,并衍生出3个趋势。

他指出,最大原因来自中国政府对疫情封控,目前政策虽似有放松,但「不要错误期望数个月内会像其他国家那样解封,甚至有人评估明年内都不会(完全解封)」。

第2个破坏欧洲企业在中国经营环境的因素是地缘政治紧张,他认为这主要来自北京的行为,次为美国相应的制裁政策,而俄乌战争的教训也让企业重新考量中国与台湾冲突的影响。

第3是中国政治化的经营环境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任内更加深。最后则是中国的整体经济前景,除了受到前述3因素拖累,还有一胎化政策后果等其他结构性问题。

巴尔金强调,虽然中国市场规模仍大到不可忽视,但欧洲企业已被迫要思考长期性的问题:「如何在中国持续发展而不失去独立性,是所有欧洲企业现在需要思考的事……许多我们认为不合理的事,在习近平的立场看来非常合理。」

他观察欧洲企业对中国布局有3个趋势,首先是「in China,for China」,也就是把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服务与其他市场切开、脱钩,包括用更多中国员工取代外派他国员工到中国。这将使短期和中期欧洲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FDI)增加,而欧洲企业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将会减少。

其次是将投资布局从中国分散到其他市场,例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自2020年疫情开始后就出现,未来将加速。他并表示许多企业是同步进行在地化与分散化这2个做法。

另一趋势则是未来欧洲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将更集中在大型企业,巴尔金与团队在荣鼎9月公布的报告已发现,欧洲在中国的前10大企业就占了所有欧洲对中国FDI的80%,这个趋势将持续,也代表欧洲中小企业在中国生存会愈来愈困难。

欧盟执委会(European Commission)出席代表则回应,欧盟已有措施协助中小企业分散布局和强化供应链韧性,同时对中国除了寻求交往协商,欧盟也有单方面工具可以因应中国政府破坏市场公平竞争,例如不久前立法针对外国强迫劳动的产品可禁止进口。(中央社)

★快点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B按赞追踪《壹苹新闻网》各大脸书粉丝团,即时新闻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闻!

壹苹娱乐粉专

壹苹新闻网粉专

壹苹 LINE 好友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最友台国务卿出炉!「遭北京制裁」卢比欧入川普新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