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工商联合会(Business Europe)邀请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不同产业领域代表,周四在布鲁塞尔以欧洲商界如何面对「后2022年的中国」为题分享看法。

正值中国在长达3年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封锁后逐步放宽国际往来,这场座谈会弥漫著「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氛围。

尤其美国正积极要求日本与荷兰等国家配合美方对半导体设备输入中国的限制,因此座谈主持人欧洲工商联合会副秘书长桑托斯(Luisa Santos)首先表示,欧洲在对中国政策上如何与美国校准,是当前最大挑战。

她认为欧洲企业另一个挑战是欧盟研议中的对外直接投资(outbound FDI)管理办法。这个议题在欧盟内部已讨论一段时间,动机之一是避免关键技术透过海外投资助长了战略竞争对手,主要对象显然包含中国。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指出,去年9月该商会发布白皮书,对中国政府建议改善事项写了400多页,希望开放后,明年发布的建言可以减少页数。

他提到,中国过去有「不浪费一场危机」的好纪录,也就是能从危机中学习、成长,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中国经济都进一步开放,希望中国这次能从疫情危机中「找回过去的DNA」。

但他话锋一转谈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影响重大,过去几年的中国「可预测性变低、可靠度变低,因此效率也降低」。他也提及中国扶植国企打压民企的「国进民退」现象,如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遭中国政府整肃,让欧洲企业怀疑自己在中国市场还有什么位置。

1月初解封以来,中国正爆发全球多处已流行过一轮的Omicron病毒变异株疫情,伍德克认为还可能有第2波、第3波,建议中国政府向其他国家学习因应之道,「尤其是纽西兰和台湾从(对病毒)零容忍政策走出来的方法。」

虽然中国作为制造基地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都在高升,使跨国企业往其他市场分散布局,但中国生产力和消费市场仍具很大吸力。

欧盟中国贸易协会(EUCBA)副主席浦特(Kurt Vandeputte)比喻,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正进入「重开机时刻」,20年前在中国做生意只要接受文化差异就「非常容易」,过去3年则变化太大,企业得担心许多未知数,经商变得更复杂,但他的会员仍看重中国市场机会。

同时,中国也正重新走向世界。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小组主席、任职法国道达尔(Total)集团的徐中华透露,过去2周许多中国官方人士与他接触,想派代表到欧洲重建关系,「他们真的很想重返国际」。

但他认为,最大问题是中方「国际化」够吗?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够吗?中国需要更多的国际化行为模式。

在这场座谈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re-」,包括重新启动、重新连结、重新交往,但多位与会者也说,「我们不会再有像从前那样的中国了」、「一切都改变了」。(中央社)

★快点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B按赞追踪《壹苹新闻网》各大脸书粉丝团,即时新闻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闻!

壹苹娱乐粉专

壹苹新闻网粉专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中国欲设南海浮动核电厂 分析:挑战声索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