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在谈论粮食安全时提到要「树立大食物观」。官媒农民日报今天在头版刊发文章阐释,不只是稻、麦等主粮,所有的食物都应「抓紧抓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今年4月,习近平在广东省湛江市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著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这篇文章说,习近平早在福建工作时就对此有过相关论述。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树立大食物观」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
文章说,所谓「大食物观」,简言之和以前单一的「粮食观」相比,现在更强调「大食物」的概念。不只是水稻、小麦等主粮,还包括蔬菜、水果等副食产品,还有肉、蛋、奶、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质等可食物品。所有食物「都要纳入到中国人的饭碗里来,都应抓紧抓好」。
文章指出,中国占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是一个奇迹,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土地水资源的要素已经绷得很紧了,需要跳出「粮油肉蛋奶」的传统范畴,「将视角从田间地头向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延伸,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要用好有限的耕地,又要善待大自然的馈赠」。
此外,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粮食作为大国博弈工具的属性越来越强,「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也能为主粮供应减轻一些压力,尽量避免在粮食问题上受制于人的风险」。
文章认为,要达到这些目标,还需要科技赋能和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多种资源禀赋出发「找」食物,但不是无度索取。同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仍是基础,不能顾此失彼。
习近平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并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国规定为确保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全国至少要有18亿亩。在这耕地红线的严格要求下,今年以来,各地严格要求恢复或补足被违规占用的耕地,出现了「道路变农田」的奇景,俗称「退林还耕」,官方则说这是「整改复耕」。(综合中央社、外电报导)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acebook 按赞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