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报导,台湾及其半导体产业是全球经济最大咽喉点(choke point)之一,从手机到人工智慧(AI)模型一切都仰赖台湾擅长制造的晶片。

然而,一旦中国与美国爆发任何战争,台湾将成冲突中心。台湾晶圆厂恐被摧毁,或者产品遭到禁运,这将对全球造成巨大连锁反应。这样的风险说明了为何美国、中国、日本及其他国家一直在为其他地区生产晶片提供补贴。

分散供应链对所有国家而言十分合理──除了台湾。半导体产业规模缩小将威胁台湾经济,并降低其战略重要性。如此一来,如果中国侵略台湾,西方可能就不会这么关切这件事,同时北京也能在不危及自家晶片供应的情况下,更轻易进犯台湾。

因此,即使西方政商领袖夸口能在国内制造晶片,台湾现正致力维持自己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向投资人再三保证,台积电产能有80%至90%仍留在台湾。由于台积电的尖端技术持续进步,外国晶圆厂可能很快就会落后。

台积电的台湾晶圆厂预计2025年底前量产2奈米晶片,2028年底前量产1.4奈米晶片。相形之下,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首批完工的晶圆厂预定量产较旧的4或5奈米制程。

魏哲家本月4日在股东会告诉投资人,台积电未来投资「第一优先是台湾,第二优先也是台湾,第三优先还是台湾」。新任总统赖清德也在5月20日就职演说中称台湾为「矽岛」,并矢言全力推动台湾成为「人工智慧之岛」。

尽管全球争相补贴半导体产业,台湾在成本上仍具相对优势。台积电财务长黄仁昭表示,美国晶圆厂建造成本是台湾的4至5倍。

台湾政府方面,「台版晶片法」去年生效,对于位居国际供应链关键地位公司,其研发费用的25%,以及购置用于先进制程的全新机器或设备支出的5%,可抵减当年度营所税。

AI是台湾政府的优先发展事项之一,官员现在称之为「第2座护国神山」。

台湾政府另一优先事项在于从硬体制造扩展至晶片设计,期盼于2033年底前,台湾在该领域的市占率可从目前的20%提升至40%。

经济学人提到,若现行补贴潮仍无法把台湾拉下半导体产业顶端,什么样的措施能办到?中华经济研究院代理院长王健全指出,美国政府可能基于安全因素,要求部分先进晶片必须从国内采购。

此外,台湾还面临其他限制。台积电2023年用电量高占全台8%,而台湾目前约80%供电仍仰赖化石燃料。台湾脱碳进程缓慢,代表台湾企业可能得争夺有限的再生能源,或者必须在欧洲联盟2026年起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后,向其缴纳碳关税。

另一项威胁在于西方和台湾与中国脱钩。畅销书「晶片战争」(Chip War)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指出,面对西方施加一系列科技制裁和出口管制(有时透过台积电等台企实行),中国已与台湾部分脱钩。

台湾2023年对中国晶片出口额因此下滑18%,从580亿美元降至470亿美元。中国企业尚未对台积电构成技术威胁,但其他属于先进程度较低领域的台企的收益可能受到影响。

经济学人总结,尽管出现半导体补贴潮及关于分散供应链的讨论,台湾似乎仍会是西方科技产业前沿的中心。如果无法消除因此产生的风险,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风险。(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医学院教授也加入罢工!韩国政府下最后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