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已连续14年居国人癌症发生率第一位,根据国健署2019年癌症登记报告,大肠癌发生人数为17,302人,平均每天有47人罹患大肠癌,而国人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终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肠癌。

大肠癌好发年龄为50岁以上族群,因早期症状不明显,粪便潜血检查有助及早揪出潜藏在大肠的息肉,并及时阻断癌前病变及癌症进展。然而,不少人粪便潜血筛检发现异常,却没有及时在6个月内进一步做大肠镜,将让死亡风险增加6成4;超过一年以上才做大肠镜,罹患大肠癌风险更达2.8倍。

国健署表示,根据本土研究,粪便潜血结果异常者,平均每2人有1人有息肉、每20人有1人罹患大肠癌,且相较于一般人罹患大肠癌风险高20至30倍。国健署补助50岁至75岁民众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查,大肠癌早期治疗的5年存活率可达9成以上,若到了第4期,5年存活率则不到2成,及时确诊才能把握治疗黄金期。

掌握「二多二少」美食技巧 才能「肠」相厮守

国健署呼吁掌握「二多二少」美食技巧,可减少罹癌风险,第一,多蔬果:挑选当季新鲜、颜色丰富且富含纤维的蔬菜,如:花椰菜、杏鲍菇、洋葱、甜椒等,可促进肠胃蠕动与增加饱食感。第二,多运动: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21%–25%的大肠癌可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

第三,少红肉:国际癌症总署指出每天摄取超过50克(约1.33两)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约2.66两)的红肉(猪、羊、牛)会增加17% 罹患大肠癌风险。第四,少烧烤: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指出,在高温下烧烤的肉片或产生的肉汁,滴到火里产生火焰及烟雾时,会形成致癌物质–多环芳烃,随之附著于食物表面。

国健署表示,应尽量减少摄取烧烤食物,倘若偶尔想满足口腹之欲,掌握「少酱料、少奶油、去肉皮及去焦黑」等4项原则,就能兼顾美食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