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疗法是近年癌症治疗新选择,台北荣总副院长侯明志指出,特别是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电烧、栓塞的肝癌患者更是首选,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指标来预测免疫疗法对肝癌的治疗效果。

肠胃道微生物数量超过100 兆,台北荣总胃肠肝胆科主任黄怡翔表示,科学界已证实诸多癌症治疗与肠道细菌有关,不只是肝癌,也有研究指出肠道微菌丛能调节黑色素瘤、部分肺癌和肾脏癌对于免疫治疗的反应,肠道菌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标记,本次成果是首次针对肝癌免疫疗法与肠道细菌的研究。

黄怡翔指出,每年大概新确诊1万多名肝癌病人,中晚期约3000人,其中1000 ~ 1500人适合免疫疗法,然而并非每人都有反应,因此,他的肝癌团队自2018年起,对于在北荣接受免疫治疗的41位肝癌患者,在其治疗前收集粪便检体,并与17位健康民众的检体进行肠道微菌丛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肝癌免疫治疗有无反应者,粪便中的菌相组成不同,在肿瘤恶化患者的粪便中有较多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相反地,对于免疫疗法有良好反应的患者粪便中,则以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韦荣氏球菌(Veillonella)占大宗。另外,毛梭菌的丰富程度也与患者粪便中的次级胆酸浓度有显著相关性。

医师黄怡翔指出,肠道中有好菌相的肝癌病患,免疫治疗反应和存活率都明显较佳。北荣提供
医师黄怡翔指出,肠道中有好菌相的肝癌病患,免疫治疗反应和存活率都明显较佳。北荣提供

黄怡翔说明,肠道菌丛对于肿瘤治疗仍未臻明确,但有一些研究发现毛梭菌具有抗发炎的潜力,而普雷沃氏菌则与发炎失衡有关,这些可能都是肠道细菌影响免疫疗法的原因。

整体来说,肠道有好菌相的肝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的反应较佳,存活时间较长,死亡风险下降约 70%。根据统计预测,粪便中有较多毛梭菌但较少普雷沃氏菌的患者,其存活率的中位数可达22.8个月,是最佳情况。

研究团队成员、北荣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李沛璋表示,亚太地区皆为肝癌盛行区,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临床医师以非侵入性方式预测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疗后的肿瘤反应及存活预后,进而提供病患更适切的治疗模式以对抗肝癌,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这项研究荣获今年欧洲肝病医学会年会肝癌类别的最佳研究,并已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疗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黄怡翔坦言,目前市售益生菌无法增加肠道中的毛梭菌、韦荣氏球菌,其实吃益生菌也不太容易改善肠道菌相,若要透过植入菌丛,则受限《特管办法》,需要先修法,不过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壹苹娱乐粉专

壹苹新闻网粉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