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我国对生死观念的改变,如何善终成为一大议题,因此在前立法委员杨玉欣及其他伙伴的努力下,催生出全亚洲第一部完整地保障病人自主权利的专法,2019年1月6日病主法正式上路,强调意愿人可事先透过预立医疗决定书来决定最终的医疗选择,适用对象不再仅限于末期病人,而是扩大为5款临床条件。
护理师谭敦慈分享,自己是在先生、林口长庚医院临床毒物科前主任林杰梁过世后,才签署预立医疗决定,儿子一度不愿意,经过沟通,才了解末期病人被喂食反而更痛苦此;此外,她也希望癌末时不要使用标靶药物延长生命,「对我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事」。
目前全国共有234家预立医疗咨商机构,《病主法》虽一度因新冠疫情影响,减少预立医疗决定书签署人数,从2019年11,272人降至2020年9,701人,但在疫情高峰的2021年却有10,161人签署,2022年也新增12,047人签署,目前已累积43,466人明确表达对生命终点的期许。
危机就是转机,卫生福利部部长薛瑞元表示,社会风气渐趋开放,国人较勇于讨论生死议题,尤其疫情期间面临亲人的生离死别,使得签署人数整体攀升,疫情期间线上看诊的模式已让国人渐渐习惯,因此,预立医疗照护咨商门诊现在也开始让民众与其二亲等内亲属一同进行线上咨商,有望增加签署率。
器官捐赠移植登录及病人自主推广中心董事长、卫福部次长石崇良指出,在实体及线上的预立医疗照护咨商门诊同步开启的情形下,预计今年签署率可以倍增、提升50%,令更多生命可以依照自身的意愿圆满落幕,也减少后续的无效医疗支出。
★快点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B按赞追踪《壹苹新闻网》各大脸书粉丝团,即时新闻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