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学测量及空间资讯学系副教授吴治达研究团队,8月16日在国际期刊《健康与地方》发表最新的绿地与躁郁症相关研究。台湾科技媒体中心邀请吴治达与研究团队成员分享研究结果。

对于研究的设计,吴治达表示,团队利用遥测资料了解台湾绿地覆盖情况,并用「失能调整人年」,也就是死亡年纪加上罹病无法正常生活的年数,以及平均薪资两个指标,来量化绿地对健康的效益。

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乡镇的绿地多寡,跟减少躁郁症发生是有关连的。吴治达说,如果将研究的结果换算为全台湾人口的总体效益,平均每年可以减少6.1年因躁郁症而损失的寿命,换算成金钱的话,由于绿地与减少躁郁症发生有关,假设因为绿地增加而使得躁郁症患者可正常生活与工作,将带来近6800万的产值。

另外,吴治达提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有一个对于一个地方应有多少绿地的建议标准,该标准认为,要尽量让每个人住家300公尺内,都有至少0.5公顷的绿地,其他学者据此换算,每个地区约要有25.6%的范围是绿地。

吴治达团队的研究以2013年到2014年台湾的情况为研究资料,资料显示,当时台湾有50个乡镇的绿地比率,并未达到此标准。吴治达称,研究认为,若这50个乡镇的绿地比率都达WHO建议的标准,将使绿地对躁郁症带来之寿命与经济效益增加10%

不过,他也强调,研究并未特别针对这50个乡镇进行分析,并不能确定这些绿地比例未达WHO建议标准的乡镇,是否就比较多人罹患躁郁症。

绿地比率未达WHO标准的乡镇。台湾科技媒体中心提供
绿地比率未达WHO标准的乡镇。台湾科技媒体中心提供
绿地比率未达WHO标准的乡镇。台湾科技媒体中心提供
绿地比率未达WHO标准的乡镇。台湾科技媒体中心提供

针对这项研究结果,研究团队成员、台北护理大学休闲产业与健康促进系助理教授李晓昀表示,不能说住家周遭没有绿地就会罹患躁郁症,只能说绿地跟躁郁症有相关性,但未必是因果关系。

李晓昀也说,团队在研究过程有考量到空污、性别、收入等也会影响躁郁症形成,已经纳入研究考量,但家族病史也和躁郁症有关联,可是研究中无法纳入考量,是研究的限制。

李晓昀强调,躁郁症成因复杂,绿地不是唯一因素,但增加绿地以减少躁郁症,是可以努力的方向。此外,增加绿地也能带来综合效益,在过去研究就发现,绿地有促进健康、调节气候、改善空气品质等效用。

 

对于研究的贡献,还有未来发展,李晓昀说,过去的研究都指出绿地有很好的效益,但缺乏具体数字,该研究用寿命跟收入加以量化绿地的效益,让民众容易了解。

李晓昀表示,未来可以针对绿地的植物种类,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例如说,哪一类的植物所形成的绿地,对于减少躁郁症发生特别有利。

至于为什么绿地与躁郁症呈现负相关,李晓昀解释,根据过往研究,人的基因是倾向于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的,很多研究也发现,人到了森林等自然环境,副交感神经会强化,可以释放压力。

另外,如果民众希望接近绿地以减少压力,李晓昀建议,单纯用眼睛看不是最好的方式,走进绿地、听到鸟语花香等,会是效果比较好的方式。

然而,李晓昀也强调,研究只发现绿地与躁郁症有负相关,并不代表绿地就能治疗躁郁症。

壹苹新闻网-投诉爆料

爆料网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acebook 按赞追踪

壹苹娱乐粉专壹苹新闻网粉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