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成功大学电机系副教授林家祥、光电系副教授吴品颉以及光电系博士生黄士修、电机系硕士林庭萱等团队,共同进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计划「前瞻卫星成像之数学理论与超颖光栅设计」,花费两年多时间研发出全新的奈米级高光谱影像设备,未来预计架设在微型卫星上,透过笔尖大小的设备与运算,能从高空分析地面物的质地与成分。

林家祥表示,卫星朝向低轨道与微型化发展,大大扩大应用面,未来将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其中,高光谱卫星能藉著不同的波长,分析影像的成分与质地,可正确判断地面上的绿点是坦克或是草地,目前只有NASA等极少数单位拥有高光谱卫星,但这庞大设备要装在近乎掌上型的微型卫星上,更是困难重重。

高光谱卫星可藉著不同的波长来分析影像的成分与质地,但传统设备相当庞大。校方提供
高光谱卫星可藉著不同的波长来分析影像的成分与质地,但传统设备相当庞大。校方提供

成大团队结合软硬体的专长,合作开发微型高光谱成像技术,设计出奈米级的「多波长斜聚焦超颖介面镜」。吴品颉说,由多重共振电浆子超颖原子构成,高光谱设备大幅缩小,「用肉眼都看不到的东西拍出高光谱影像,实在让人兴奋。」

吴品颉、林家祥进一步表示,设备缩小缺点是拍摄出的影像不够清楚,团队再出全新的机器学习理论,借由「凸优化」,不需要大数据就能深度学习,即使只输入4幅图像,也能将光谱通道数量,经由运算扩展到18个,重建高保真度的光谱影像。实验结果也显示,与一般高光谱设备的误差仅仅约2%,大大突破这项技术的限制。

论文刊登在全球顶尖「自然(Nature)」期刊的子期刊上,图为期刊首页。校方提供
论文刊登在全球顶尖「自然(Nature)」期刊的子期刊上,图为期刊首页。校方提供

成大指出,这项研发为超颖介面光学的双重突破,被视为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新里程碑。下一步希望结合不同领域,发展出台湾第一颗自主高光谱微型卫星。论文「Metasurface-empowered snapshot hyperspectral imaging with convex/deep (CODE) small-data learning theory」已刊登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1.5万乡亲站出来力挺! 侯友宜批民进党贪腐允当选总统平反苗栗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