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目前编制约20位防疫医师,每年平均新招募2到3人,属于公务员、事务官,工作主要在公共卫生,不需要像一般临床医师那样看诊。应征防疫医师最基本要求须有医师证书,若有取得专科医师证书可以加分,例如内科、外科、儿科、家医科或者感染科。
林棱甫担任防疫医师四个月,谈到决定来疾管署的契机,她说,之前在儿童感染科接受次专科训练时,跟学长姐、老师聊到生涯规划,得知有学姊来疾管署当防疫医师,第一次听到这个职业,但也还不是很清楚工作内容,感觉有点神秘。
新冠疫情期间,林棱是感染科总医师,照顾许多确诊病人,因此更加体会防疫工作的重要,她表示虽然说起来有点矫情,但从小就向往无国界医师,觉得去偏远地方助人有点浪漫,无奈没有机会,专科医师训练结束后正思索要去诊所或医院,恰巧疾管署在征人,经过一番打听,觉得防疫医师的机动性和面对许多未知挑战,符合她对工作的期待。
林棱表示,防疫医师其实也是延伸过去所学,以前学疾病,有一定的指引怎么样去看病人的症状、正确诊断跟治疗,防疫医师则是制定指引的人。不过公共卫生与人类学、动物学、环境息息相关,需要根据每个国家/地区的文化、风土民情客制化防疫措施,而非统一模式直接套用。
去年台南是本土登革热重灾区,疾管署成立应变工作队协助防疫,林棱当时南下一周,她形容每天好像侦探,前往持续新增病例的乡镇市区寻找孳生源,到处翻别人家的水盆、盆栽、天沟,拿手电筒趴著看水沟,这才会知道找孳生源要非常细心,一个地方都不能漏,是个有趣的经验。
防疫医师林咏青透露,林棱医师南下前几天还会传照片给大家看,后来都没有传照片,因为大家太累了,第一线真的很辛苦。
不过林棱坦言,挨家挨户寻找可能孳生源,明明想为大家做事却遭抱怨扰民,民众自认家里没蚊子、不需要喷药和察看,第一次被嫌弃有小小挫折,但这也是疾管署其中一项重要任务,跟媒体和社会大众沟通,让大家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防疫医师在做什么?已在疾管署担任防疫医师12年的林咏青说主要有8大类,第1个工作,当出现特殊传染病个案、群聚感染、超过50人的食物中毒,或可能引发重大舆情效应的事件,防疫医师就会协助地方卫生局调查,包括访问个案或问卷调查,例如食脑虫、桃园餐厅酿49名国中毕旅师生食物中毒。
第2,协助传染病诊治和防疫指引制定跟研修,例如登革热、肠病毒、结核病。第3,传染病病例审查,例如曾经公布一些肠病毒重症或死亡个案到底符不符合病例定义。第4,申请用药,例如肉毒杆菌的抗毒素、一些专案的寄生虫用药,如果我们审查认为需要用药,就会从疾管署配发,因为这些药物用量太少了,一般医院不会购置。
第5,防疫或旅游医学相关咨询;第6,辅助疾管署发言人向社会大众做风险沟通,如果发生重大疫情,防疫医师有时候会受邀到电视台或广播节目说明政策和宣导;第7,公共卫生研究;第8,参加国际性会议进行国际交流,例如我们跟美国、日本针对流行病学训练进行交流。
外界好奇,防疫医师做出的专业判断是否会受到政治因素干扰?林咏青表示,其实在任何机关都可能遇到跟长官想法不同的时候,我们就是站在所学专业立场提出看法和建议,专业中立,不因为政治状况做不一样的建议,最后负政治责任的都还是上面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