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气候变迁推估资讯与调适知识平台发布「2024台湾气候变迁分析系列报告:暖化趋势下的台湾极端高温与冲击」,以文史纪录、长期观测资料与气候模式推估资料分析台湾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极端高温事件。

报告中,成功大学建筑学系教授林子平所主持的「建筑与气候研究室(Building and Climate Lab, BCLab)」针对都市热岛领域,考虑以高温对都市最直接的冲击项目「热舒适(Thermal comfort)」为主轴,选用「生理等效温度(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PET)」作为人体在户外环境下对复合气象变数的综合热感受量化指标。

林子平告诉中央社记者,体感温度呈现方式全球有300多种,PET是其中一种,最多科学研究使用,于欧洲发展,广泛应用于美国、欧洲、亚洲;其中台湾(代表亚热带)与德国(代表西欧)的PET标准也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次评估报告(IPCC AR5)引用。

林子平进一步解释,PET是指在隔绝降温的条件下,人所感受到的气温,「想像把自己关在密闭暖气房的感受」;一般而言,台湾若高温达摄氏36度,体感温度可能就会在42至45度左右。

林子平表示,以气象署台北测站在2023年测得最高温36.9度、湿度43%为例,设定身高1.75公尺、体重75公斤、35岁亚洲成年男子,当下PET为54.6度;若PET大于34度即为「热不舒适」、大于46度则为「热极不舒适」。

林子平以台北盆地为例,计算热不舒适率(全年8760小时中,达到热不舒适门槛值的小时数百分比),最高温万华地区目前已有20.6%的时间处于热不舒适、2.5%的时间处于热极不舒适;若在全球升温2度及4度的情境下,热不舒适则会分别再上升至22.4%与25.5%,意即增温4度时,万华地区全年将有1/4的时间皆处于热不舒适的压力下。

林子平强调,面对气候变迁,需要更加强调适。就他所知,台北市是第一个采用科学基础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SBTi),以未来气候变迁情境推估城市绿化的需求,目前正研议「绿容率」的相关规则,设计降温及遮荫的绿化,最终以户外空间「体感温降温2°C」为具体目标。(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帕布台风+冷空气双夹击 圣诞节回暖后年湿冷寒意袭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