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由台北医学大学口腔医学院陈立升副院长和严明芳教授领导,针对国内超过350万名50至74岁的民众进行长期追踪,并于今年5月发表于《JAMA Oncology》期刊。研究结果表明,低风险族群可适度延长筛检间隔,减少不必要的大肠镜检查,避免伪阳性或检查带来的潜在风险,如出血或穿孔。而对于高风险族群,则可增加筛检频率,确保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提升治疗成效。

根据卫福部资料显示,大肠癌在112年国人十大癌症死因中排名第三。目前,政府提供50至74岁民众每两年一次的粪便潜血检查,但研究团队发现,粪便潜血浓度可更精确地判断大肠癌风险,符合精准医学的趋势。以往的检查标准是当浓度超过20微克/克时,视为高危险群,并进行大肠镜检查,但研究指出,医师应依据粪便潜血浓度调整筛检间隔,不再依赖固定的筛检频率,让筛检个人化。

推荐新闻:壹苹10点强打|13万人腹泻「诺罗凶猛到中秋」!开学肠病毒流感杀到 5款疫苗将开打

陈立升副院长强调,个人化筛检策略能有效减少粪便检查和大肠镜检查次数,并确保高风险族群能及时接受检查与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这种个人化筛检方式可减少49%的粪便检查次数以及28%大肠镜检查次数,不仅提升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还能降低不必要的检查风险,为未来大肠癌精准医疗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台北医学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粪便潜血浓度」可精准预测大肠癌发生及死亡风险并应用于个人化筛检,潜血浓度越高者应即刻接受大肠镜检查或缩短筛检间隔,浓度较低者可考虑延长。台北医学大学提供
台北医学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粪便潜血浓度」可精准预测大肠癌发生及死亡风险并应用于个人化筛检,潜血浓度越高者应即刻接受大肠镜检查或缩短筛检间隔,浓度较低者可考虑延长。台北医学大学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不礼让「教练车」恐罚1800元!汽、机车考训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