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训练攸关战场存活率,国军借镜俄乌战争及以哈冲突,学习美军实战经验,除培养具备基础的紧急救护(EMT)人员,亦强化战伤急救专业养成,自去年底迄今,已完训623名官兵。

退役陆军少将郭力升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表示,战术战伤救护(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TCCC)可以说是「战力倍增器」,国军推动战术战伤救护,可达到包括提高战场存活率、维系部队战力、坚定官兵的战志、提升野战医疗等4大效益。

郭力升解释,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受伤官兵的战场存活率约为70%,越战时大量使用直升机后送,所以提升到85%;当美军在1996、1997年左右开始推动TCCC,之后在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战事,再将战场受伤官兵的存活率提升到93%。

郭力升说,当伤亡人数减少时,部队战力就能有效维系,而官兵知道身旁的同袍都有接受TCCC,知道若受伤后会有即时的救助跟后送,就会坚定战斗意志,而不会怯战;当官兵受过战伤救护训练,能有效处理战伤同袍,将能使战时珍贵的医疗资源,用在严重的伤患或是优先处理的对象。

国防安全研究院国防战略与资源研究所长苏紫云指出,战场上的军人会受到各种伤害,包含枪伤、烧伤、钝器击伤等,透过深化战术战伤救护专业,训练士兵自救之外,还可以救人,大幅提高战场存活率,而当战场上的军人知道同袍有受过相关训练,若受伤会受到同袍的急救,也能提高战斗士气。

不过,目前国军的TCCC训练资格,仅限国军官兵和相关政府单位,民间人士除了紧急救护技术(EMT)可以学习外,另有部分民间团体与组织,在推广战术紧急伤患救护(Tactical Emergency Casualty Care, TECC)课程。

针对「TCCC」与「TECC」的差异,推广战术紧急伤患救护观念的「麦迪克。急救小组」组长陈柏翰受访说,这两者都是美国针对冲突情境所衍生而来,最直接差异点在于,TCCC不论是施救者或伤者都是战斗人员,而TECC的施救者多半是警消及医护人员,即警消及民众都有可能是伤者,但不会面对军事等级的威胁。

陈柏翰表示,「TCCC」与「TECC」两者在单项技术、处置流程与框架等差异并不大,只是会针对不同族群设计不同的情境。(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孙安佐经纪人夜奔警局 称火枪「合法烤肉用」:我们不是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