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知道张浩的故事。他出生于台湾唯一不临海的县市––南投,6岁与风浪板结缘后,自此踏上逐风之路,17岁成为台湾史上首位风浪板奥运选手,并一路挑战了3届。
张浩与众不同的人生旅程也被纪录片导演看中,跟拍近10年、耗时逾10万小时制作纪录片「逐风少年」,真实记录张浩参赛北京奥运到伦敦奥运的奋斗过程,让大众一窥运动选手的拚战历程之余,也看见冷门项目选手的艰辛不易。
按原定计划,2020东京奥运(因疫情延至2021举办)应是「终极之役」,为30岁前的自己再战一把,但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吹乱既有排程与规划,且这一影响就是3年。
疫情期间,选手难有比赛机会,各类赞助也随之消失,逼得张浩不得不面对现实课题,于是他在澎科大老师建议之下,再次扬起风帆,御风而行,只不过这次显然和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竞赛夺牌,而是创业、扶植新血。
走上新路,张浩对于人生职涯、风浪板,似乎都有不同的体会。
归功于贵人的风浪板路
「一路上遇到蛮多贵人,比我努力、厉害运动员真的很多,贵人也比我努力得多。」谈起风浪板选手生涯,张浩淡淡地描述,将荣耀归功贵人,永远觉得自己有改进空间。
6岁时,张浩遇见了从事风浪板设计的Alex Mowday,从此生活离不开风浪板,在Mowday引领下,张浩成为选手、走向奥运殿堂,Mowday于他而言,是教练、朋友抑是家人。
家人是张浩最可靠后盾,从南投举家迁居澎湖,开设「爱玩水」民宿,无条件支持他的梦想。平日民宿打理由家人负责,张浩则趁夏季期间开设训练营,推广风浪板运动。
「妈妈以前会在赛前做很丰盛晚餐,带我去庙里祈福,希望我一路平安,但她从不曾要求比赛成绩要怎么样,也从来没有叫我拿第一名。」张浩陷入回忆,「我记得这是我出国拿好成绩的最大动力。」
正因家人不求结果,只在乎是否平安、健康,反让张浩想带回「最好的」。
退居幕后更快乐
创业「浩育乐」则归功澎科大胡俊杰老师,在张浩受疫情影响时,他鼓励创业开启新路。「胡老师告诉我,创立自有品牌,可以把我的名字永远留在这个市场上。」
放轻选手身分,全心投入创业后,张浩忙碌依然,他举办营队、开发器材,协助培训下一代风浪板选手,另外还投资游艇事业。
对于退居幕后的「斜杠」生活,张浩走得算顺遂顺心,只花2年时间,培训队员就得到台湾青少年组前三名,香港亚锦赛也有不错成绩。「真的是一路遇到很多贵人啦!」张浩仍是将创业至今的顺风路,献给参与协助的每个人。
不过,身为3届风浪板奥运国手,无法乘风在浪尖竞赛,是否感到遗憾?张浩对于选手身分,似乎没过多执著:「是开启另一个人生阶段,以台湾现况,我认为我已发挥很好。其实也还是在圈子没有离开,只是现在我可以帮助我想要帮助的人。」
「因为很喜欢,所以可以让更多人喜欢。」6岁到32岁,张浩依旧热爱风浪板运动,选手时期得牌才能快乐,但退居幕后帮助更多人了解、接触风浪板,进一步认识澎湖,内心反而更加满足。
年轻时候沿路遇上许多贵人,如今后浪推前浪,张浩期望自己能成为他人风浪板路上的贵人,也向企业喊话,盼能让这些年轻选手获得更多奥援,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风浪板是变数极大的一项运动,必须时常根据外在环境,调整自身条件,这也造就张浩优异临机应变能力,且即便遇到瓶颈,他也懂得保持愉悦心情,做好当下所能做的。
「风在哪,我就在哪。」这算是张浩的人生哲学。即便未来再有变数,相信他都能扬起风帆,迎风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