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公会指出,目前市面上关于选购羽绒产品的「坑」,主要有两大类,第一个坑是「产品名称为羽绒被、内容物明示为羽绒丝 (或羽丝绒)」,在法律上属于不实广告与商品表征,有误导嫌疑,厂商利用消费者对于相关知识的落差,企图制造羽绒与羽丝绒相似的假象。

两者虽然都是来自水禽身上的羽毛的不同部分,最大的差异在于羽绒是立体的纤维,而羽丝绒是羽绒与羽毛自然掉落的丝状纤维、或人工刻意切断之丝状纤维,由于丝状物是接近平面的,并没有空间能包含空气、发生阻绝热量散失的保暖作用,市售的许多产品的名称中含「羽绒被」的字眼,在内容物中的主要成分却是羽绒丝,羽绒丝虽然也来自水禽,但在保暖度与成本上却与羽绒有著极大的落差。

 

 

羽绒羽毛主要结构。羽毛公会提供
羽绒羽毛主要结构。羽毛公会提供

第二个「坑」是「品名为羽绒被、内容物明示为羽绒,但羽绒成分落差较大」,在法律上亦属于不实广告与商品表征的不公平竞争情形。以其中一件样品为例,产品名称注明羽绒成分为95%的羽绒被,经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化验后,在填充物的总重量中,仅65.2%为羽绒,即便考虑到填充加工后会有纤维损伤的状况,短少30%的羽绒仍是非常大的差异,较难以用加工过程的损伤来解释,可能性最大的原因是充填前羽绒成分即偏低。

由羽绒厂商组成的台湾羽毛公会(「台湾羽毛业输出业同业公会」),为了让台湾民众能买到货真价实的羽绒商品、杜绝标签上的不实资讯,全力推动「品质标签暨抽检系统」,系统内的羽绒产品须通过「事前审核,事后抽验」的层层关卡,商品通过认证才能挂上台湾羽毛公会发起的品质标签。

认明台湾羽毛公会的「品质标签」,是选购羽绒产品的最佳捷径。业者提供
认明台湾羽毛公会的「品质标签」,是选购羽绒产品的最佳捷径。业者提供

消费者选购羽绒产品时,不用只靠自己摸,只要认明台湾羽毛公会的红色小吊牌,透过台湾羽毛公会网站中的抽检系统搜寻,包括:羽绒产地、鸭/鹅绒成分、成分百分比、弹性质等商品资讯皆系统化公开,一眼即能轻松辨识优质商品,买得安心用得放心。

1月公布的抽检中,5件中仅1件符合「产品名称与规格相符、绒份差异允差在5%以内」,其余4件抽检样品则各有操弄,企图在消费者眼前鱼目混珠。

台湾羽毛公会于2023年10月发表「品质标签暨抽检系统」上路后的第一份年度报告,2024年1月发表市售羽绒产品抽检报告,并呼吁消费者认明台湾羽毛公会的「品质标签」,是选购羽绒产品的最佳捷径,成为消费者购买羽绒产品的「安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