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音为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电机暨电脑资讯博士,经历世大积体电路总经理、台积电南厂区副总经理、先进技术事业资深副总经理、营运资深副总经理、共同营运长、共同执行长等职位。更是在共同营运长期间,与时任台积电资深副总蒋尚义、魏哲家,在6个月内轮调研发、生产及客户3大重要单位,刘德音也负责台积电首座12吋晶圆厂的兴建任务,并在张忠谋2009年回锅担任执行长之际,对市场说明有疑虑的40奈米制程进度,获得张忠谋赏识。
据报导指称,张忠谋认为,刘德音性格内敛,适合替台积电决策把最后一关,与决策快速、适合领导公司业务的魏哲家有很高的互补性,让魏哲家在领导公司的同时,能与台积电董事会做出良好沟通。
刘魏两人接掌台积电后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8月发生电脑中毒事件,2019年1月发生光阻剂异常事件,当季认列相关损失61 亿元,为电脑中毒事件损失金额的2.35倍。更大的挑战在于,2018年美中贸易战爆发后,大客户华为于2019年遭到美国实体清单制裁,外界原先担忧华为所造成的营收空缺会打击台积电,不过在苹果、联发科、高通、辉达、AMD等客户迅速补上缺口,台积电顺利度过难关。
台积电能获得客户的信任,这点就得归功于先进制程所提供的市场竞争优势。张忠谋曾在2016年在台积电股东会上指出,7奈米制程是个相当重要的战争,主要对手是三星,联电、格罗方德等竞争对手也还未退出先进制程竞争行列,当时谁胜谁负还很难得知。2018年交棒后,格罗方德、联电则是先后放弃竞争先进制程,刘魏两人完成7奈米制程的推动计划,这也是台积电首度领先竞争对手,推出最先进制程的时刻。
台积电7奈米制程更在之后首度采用极紫外光微影技术(EUV)生产晶片,从此拉开了与三星的技术竞争差距,英特尔当时还卡在制程问题,直到多年后才想办法急起直追。台积电在2020年推出5奈米制程,2023年量产3奈米制程,预计在2奈米导入奈米片(nanosheet)技术,预计2025年量产,台积电也正式从鳍式场效电晶体(FinFET)跨入环绕闸极(GAA) 时代。
虽然在先进制程的优异表现,获得客户信赖,但这也让台积电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由于全球供应链断链,加上远端需求推升消费电子的买气爆棚,台湾在当时疫情表现又属于全球优等生,订单纷纷涌入台厂,更在2021年各国政府为了取得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的晶片产能,透过台湾政府与其沟通,甚至希望台积电等厂商可以前往当地设厂,一度引发「去台化」的猜想,但是刘德音数度表示,台积电一向深耕台湾,未来会持续在台湾设厂。
早在2019年,刘德音就透露,有美国官员关切台积电是否有机会在美国投资,当时由于补助相关的讨论仍未到位,所以迟迟未有下文,直到2020年5月,台积电正式宣布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设厂,成为台积电在全球布局的开端。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如今已经要兴建到第三座晶圆厂,预计最先进的2奈米制程将在2030年前生产;日本熊本一厂已经在今年量产,预计兴建的第二座先晶圆厂,预计2027年量产;德国德勒斯登厂今年第四季动工,2027年量产;中国南京16厂持续扩充28奈米产能。
台积电持续扩大在全球布局,张忠谋虽然强调,在台湾生产才是台积电最大竞争优势,不过,张忠谋也回应,刘魏两人做的事情是目前需要的事,中间没有任何冲突,他说明全球化分工是应该要做的理想做法,虽然现在各国趋势是要自给自足,但还是要及时提醒,否则会发展到相当可怕的状况。
此外,台积电美国厂时不时传出有本地员工与台积电的文化水土不服,刘德音就曾表示,公司不要求美国厂员工做事方法一样,但是要遵守台积电的核心价值,「若不愿意值班,就不要来参加这个产业,这个产业不是靠有高薪,而是要真的有兴趣」。
面对美中博弈,《经济学人》2021年指出,半导体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中心,如同20世纪石油重要运输通道「荷姆兹海峡」,21世纪将由南韩、台湾所生产的晶片,成为如同石油般全球经济命脉的关键。甚至还有「矽盾」称呼台湾,认为在半导体产业保护下,可以阻挡中国犯台的动力。
刘德音在2023年6月法说提及,如果美中都认为他们不能没有台积电,那台积电以及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就能在稳定双方在之间的紧张关系,扮演重要角色。刘德音也在2023年接受《纽时》专访回应,他不认同「矽盾」的说法,认为中国不会因为半导体而决定要不要入侵台湾,这一切都取决于美中,想要维持怎样的现状。
刘德音则是在2023年12月19日,透过台积电发出的新闻稿,宣布将于今年股东会上后退休,市场传言满天飞,根据《今周刊》报导,刘德音想要退休的原因,主要是过去几年来负责在国际上与各国政府、客户协调,许多贵宾他都必须亲自接待,加上台积电是专业经理人制度,之后还要推动台积电的ESG制度,刘德音已经70岁了,感觉到疲累所以决定退休。
刘德音预计会在股东会上发表退休感言,市场也期待由魏哲家带领的团队,会如何加强台积电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包括先进制程,以及如今AI浪潮下,不断扩产仍供不应求的先进封装CoWoS产能,甚至是在台湾五缺问题下,如何应对,都是新团队要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