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日前举行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身赴会,令中国和中东各国关系升温,引来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区内博弈的热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今天在明报撰文指出,这次习近平亲赴中东参加上述峰会等,产生积极影响。
文章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不仅在石油及石油开发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还有太阳能、清洁燃煤、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等绿色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中不乏全球领先的技术。
同时,中国与伊朗、伊拉克的合作也取得突破发展。
2021年3月27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访问中东多国期间,签署「中伊全面合作计划」。
根据计划,中国对伊朗的投资在25年内将达到4000亿美元;中国与伊朗将在银行、电信、港口、铁路、全球导航系统等领域,以及其他数十项工程展开合作。
中国和伊拉克的合作也稳中有进。2020年9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签约伊拉克米桑油田132千伏电网北线总承包项目。
2021年4月20日伊拉克石油部长宣布,中国石化中标伊拉克迪亚拉省曼苏里亚天然气田投资项目。
文章强调,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美竞争加剧,中国在中东地区展开的互利互惠合作,常被西方舆论解读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中东的「大博弈」。
文章认为,这种解读不仅不利于中国同中东地区国家的合作与关系发展,还会引起周边大国的疑心:一方面,中东地区一些国家会对中国充满警惕,双方合作有时不能达到发展双边关系的效果;另一方面,地区周边国家如俄罗斯,可能会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活动倍加敏感,从而影响到中俄之间的关系。
文章强调,中东地区是主要大国都有共同利益的区域,因此,中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在中东开展合作过程中,要注重解释,并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落入「大博弈」的话语陷阱。(综合中央社、外电报导)
★快点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B按赞追踪《壹苹新闻网》各大脸书粉丝团,即时新闻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