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昨天「2023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记者会」上,付凌晖否认中国正在经历通货紧缩,并称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最主要的特征是物价普遍下跌,人们需求不足、收入降低影响消费意愿等。从宏观角度来看,它的杀伤力在于,既然货品和服务都会越来越便宜,能延迟消费就延迟消费。而所有既存的债务会被放大,年轻人也不敢预期自己的薪水能不断爬升。简而言之,经济走向衰退。
按照狭义的经济学定义,连续3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都是负成长才算是通缩。中国3月份CPI年增0.7%,月减0.3个百分点,并且是2021年9月以来最低涨幅。尽管CPI年增率还是正的,但低于预期,而且被视作CPI先行指数的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已经是年减2.5%。
中国的CPI涨幅几近停滞,是否有通缩的风险?面对新闻发布会上外媒的提问,付凌晖说:「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并解释食品价格下跌有季节性因素、汽车价格下降是受到补贴政策影响,以及去年同期受疫情和地缘政治影响价格基数比较高等。
不过,3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人民币281.46兆元(约新台币1238兆元),年增12.7%,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显然,政府发行了很多货币,却带动不了消费、拉动不了经济,「钱到哪里去了?」成了各方探究的问题。
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撰文指出,今年以来,政府对经济的刺激力度很大,但巨额的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除了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也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于置换到期地方债;民间消费信心依然低迷,民企投资意愿不强。
有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振兴的重点不在于强力刺激,而是要提振微观主体的信心。
为什么没有信心?为什么不敢消费以至于居民储蓄率仍居高?一名甫从长三角一带城市返台的电子业高层的观察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他说,多次往返两岸,这次前所未有感受到中国经济低迷和民众的不安。裁员消息不断,青年人担心找不到工作,中年人害怕中年失业后不再有好的工作机会。「打个比喻,产能100,降到60到70可能是景气循环的问题,现在是降到40,而且知道损失的60中,有一半是永远回不来的」。
在美中对立下,产业线外移、供应链壁垒逐渐成形,中国显然很难维持住经济动能。
苹果(Apple)执行长库克一边走访北京上海见中国政府高层,另一边,苹果也持续出走中国,旗下的代工厂正在增加对越南、泰国和印度的设厂投资。数以万计在中国厂上班的工程师和中阶干部,都可能面临「不去东南亚就没工作」的情况。
在影音平台及多个自媒体上,2、3月份有些社群帐号发布的影片显示,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厂区出现了一批批来受训的印度人。当地人看到这些「外劳」的心情很复杂,因为代表了他们接下来将去生产那些移出中国的订单。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不曾针对受影响族群发放现金补贴,民众靠平日储蓄度过难关。高盛(Goldman Sachs)曾估计,这推动了中国家庭2022年的储蓄率上升至33%的多年高点。3年过去,不但很多家庭没钱了,面对不确定的工作和不确定的未来,中国人只有再次捂紧荷包。
中国今年第一季经济成长率是4.5%,官方形容是「开门红」。尽管3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大幅反弹,但瑞银董事总经理汪涛分析,第一季居民储蓄率仅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说明消费者情绪仍较谨慎;付凌晖18日在发布会上坦言,居民消费意愿有待进一步提升,「下阶段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中央社)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acebook 按赞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