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去年底开播后,随即引发话题,更进一步带动了上海的城市旅游、消费等热潮,剧中出现的排骨年糕、蝴蝶酥、泡饭成了游客的必吃美食,和平饭店、黄河路、进贤路等地,更成了打卡圣地,挤满了朝圣的民众。

「繁花」走红带动的各领域消费热潮,也被形容为「行销教科书」。

综合界面新闻、极目新闻,戏剧搭配消费品牌的行销行之多年,然而长久下来,观众对一些常规的置入行销显然已经免疫,甚至感到满满的厌烦。然而「繁花」的成功,主要赢在两点,「结合内容的商业化尝试」与「对品牌传达内涵的细节把控」。

除了赞助商置入的商品之外,包含服饰、餐饮、旅宿,甚至是出版和艺文活动,只要能和「繁花」扯上关系的商品与服务,都受到消费者青睐,且效应不仅限于上海。

《繁花》带火了上海黄河路的各种美食,许多人专程赶来打卡品尝。 新华社
《繁花》带火了上海黄河路的各种美食,许多人专程赶来打卡品尝。 新华社
《繁花》带火了黄河路的排骨年糕。新华社
《繁花》带火了黄河路的排骨年糕。新华社
黄河路糕饼店内门庭若市。新华社
黄河路糕饼店内门庭若市。新华社

报导提到,由于「繁花」以上海商界为故事背景,剧中出现大量的西装,使得位在浙江的海宁中国皮革城在过去一段时间受到青睐,不少订单涌入,指名要订制剧中同款样式的西装。当地也有不少商家抓紧机会,以「繁花」为广告宣传自家产品。

另一方面,分别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繁花」、「繁花(批注本)」的销售数字一路成长,部分书店甚至售罄。日前「繁花」舞台剧在上海的演出正式售票,仅仅3小时就卖破人民币200万元(约新台币860万元)。

由戏剧带动的消费热潮在中国消费遇冷的大环境下格外明显,连官方都注意到了这样的情形,疾呼应该好好把握。

由中国国务院主办的经济日报报导强调,许多商品、服务靠著「繁花」提升了人气与销量,但要让这股消费热度持续升温,光靠影视剧周边与同款等同一招,是难以实现的。要抓住长尾效应,挖掘产品文化之源、打造城市文化原创IP,才是持续带动上海消费热的生存之道。(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快换密码!8字元可在37秒内遭「暴力」破解 专家建议密码愈长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