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说,如果身边有明显需要座位的「不适民众」,有座位的民众通常都会立刻起身询问,是否需要座位?也会尊重对方的意愿,形成了处处是优先席的良性循环。


近日台湾的捷运博爱座频引发纠纷,究竟基于美意与公民意识的博爱座,为何一再成为冲突的导火线?或许与「博爱」的定义和「让座」的认知有关。


中央社报导,巴黎地铁也有特别座,名称为「优先席」(places prioritaires)。但椅子并没有以不同颜色区分,只在特定区域上方贴了「请礼让我们」的标志贴纸。一般而言,没有座位是优先席;或者说,只要有心,所有座位都可是优先席。


根据巴黎大众运输公司(RATP)官网,优先席是保留给9种有需求者。排序第一的是退伍或伤残士兵,接著是视障者、身心障碍劳工、站立困难的不适民众。


排序第5的则是孕妇,接续为带4岁以下幼童者、没有明确站立困难的不适民众、持有站立困难卡者。而优先顺序最末者,则是75岁以上长者。


换言之,满头白发但年迈力壮的长者,其优先序位是绝对是在显然站立困难的不适民众之后。


巴黎地铁以拥挤闻名,尖峰时期必定满座,民众看到位子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坐下。若出现明显需要位子的人,例如手拄拐杖、步履蹒跚的长者、孕妇、抱婴儿者、身障人士等,大多人都会主动让位,无论该座位旁是否有「优先席」贴纸,也就是位位都是优先席。

 

巴黎大众运输公司(RATP)明确规定优先席使用顺序,75岁以上长者是最后的第9顺位(红框)。翻摄巴黎大众运输公司官网
巴黎大众运输公司(RATP)明确规定优先席使用顺序,75岁以上长者是最后的第9顺位(红框)。翻摄巴黎大众运输公司官网

对于显然有需求者还好办,但「75岁以上长者」,就比较棘手了。一般而言,法国银发族多不服老,每天健行慢跑、生活充实忙碌,将自己打扮得体面亮丽的7旬以上长者比比皆是,更不喜欢随意被贴上「老」、「孱弱」等标签。


网路媒体Slate一篇文章就分析为何法国年长者面对「突如其来」的让座,大多会显得无所适从,甚至不开心。


62岁的大学文学教授埃尔维(Hervé)就向Slate表示,第一次在第戎(Dijon)轻轨上遇年轻男子让座时他大受震惊,脱口而出:「天啊,我又不老」。语毕空气凝结,他也感到窘迫,因为他知道对方是好意的。


知名新闻工作者毕佛(Bernard Pivot)在书中也曾讲到类似经验,「有天在地铁上,第一次有位年轻女子起身让位给我,我差点给了她一巴掌」。


网友@savanabay则在社群媒体X上哀叹,「今天早上一个年轻人很客气地在地铁上让座给我…当头棒喝!… 我看起来有那么老了吗?」


专攻老年化的社会学家比雷(Michel Billé)分析,之所以法国年长者不喜欢随意被让位,是因为此举凸显了「镜像效应」,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形象以进一步认识自己。


埃尔维说,「我不笨,当然知道自己力不如前,但当知道他人眼中的我们看来脆弱时,这可不是好消息」。比雷分析,「这会让我们接收到自己不愿看到,且可能不太喜欢的形象」。


因此,绝大多数的法国人在地铁上,只会选择让座给明显孱弱、站立困难的人;一位行走正常的银发族,通常不会也不愿被年轻人让位。


换言之,隐性需求者,或渴望坐下的长辈是很难获得主动让位的,这时的解决做法也很简单、很文明-开口礼貌询问。


「不好意思,我站不太住,能让给我坐吗?」因此在地铁中可以看到长辈开口向任何座位询问可否让座。通常被询问者会同意让位,但对方绝对也是有权拒绝的。这时,吃了闭门羹的需求者没有任何抓狂的理由,位子还很多,再问下一个人就是了。


如Slate报导所写,在法国,让位给看来较年长的人,等于间接将他归类为需要协助的人,仿佛怕对方没有能力站稳,也难怪会造成部分长者「自尊打击」的内心小剧场上演。


若来法国,不须战战兢兢盯著谁有需要座位,也不必急著礼让年长者,很可能他们不会领情。另一方面,为他人起身并非义务,而是体谅与善意,若有需要座位,优雅询问即可。

 

巴黎地铁也有保留座,但椅子并没有以不同颜色区分,只在特定区域上方贴了贴纸,盼礼让座位给身障、无法站立、抱小孩、年迈者和孕妇。中央社
巴黎地铁也有保留座,但椅子并没有以不同颜色区分,只在特定区域上方贴了贴纸,盼礼让座位给身障、无法站立、抱小孩、年迈者和孕妇。中央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人家的长者!星国地铁伯:学生读书很费神才是需要位子休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