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尔(Angela Merkel)在个人回忆录「自由」(Freiheit)中提到,自2005年出任德国总理后,开始与中国建立多方合作关系,然而,随著习近平于2013年接任国家主席,双方互动逐渐暴露出理念上的差异。


回忆两人初次见面,是在2010年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时。成长于共产东德的梅克尔认为,她对共产主义有深入认识,认为自己足以向习近平精准提出有关中国政治体制与中国共产党角色的问题,然而对方仍称,梅克尔误把中国视为另一个东德,把她对中国人权等现状的批评视为「对中国缺乏真正了解」。


对此,梅克尔在回忆录中解释,对她来说「社会上不存在一个能为所有人找到最佳道路并决定一切的团体,因为这将导致个人的不自由」。梅克尔认为,她的这个信念正是与习近平之间存在的根本分歧。


梅克尔强调,在人权问题上,她与习近平截然不同。她曾多次与中国异议人士碰面,表示她虽能帮助受迫害的个案,但却无法改变中国对异议人士的系统性压迫。


不过,尽管与习近平在价值观上存在分歧,梅克尔仍选择让两国在符合德国利益的领域展开政治上的务实合作。


回忆录中,梅克尔特别提到的合作包括2014年中国与欧盟展开「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谈判,以及与中国在对抗全球暖化议题上共同建立全球秩序框架。


梅克尔认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能减少外资在中国面临的不公平限制,为欧洲企业提供更广泛的市场准入;此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也能保障德国国内就业机会。


同样符合德国利益的是与中国在气候保护领域共同建立全球秩序框架。梅克尔指出,多年来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在她任期结束时,中国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为31%,美国第二为13.5%,德国1.8%。


梅克尔表示,若中国能实现习近平于2020年联合国大会时许下2060年达成碳中和的承诺,对德国甚至是全世界都有好处。


在回忆录中谈习近平的章节最后,梅克尔的落脚仍是批评。


她举「一带一路」与「九段线」为例,说明习近平提出将新丝路视为中国落实多边主义的体现,但事实上,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反而加剧了他们对中国的依赖,限缩自身的主动权。


此外,2016年7月,国际仲裁法院对南海争端的裁决已否定中国的「九段线」主张,然而中国却无视国际法,继续推动在南海的扩张行为,引发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也拒绝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及台湾寻求解决方案。


梅克尔说,这些具体案例证实了,当前中国政治人物经常挂在嘴上说的多边主义信念,「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中央社)

 

德国前总理梅克尔发行个人回忆录「自由」。路透社
德国前总理梅克尔发行个人回忆录「自由」。路透社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川普威胁拟征关税25% 墨西哥总统警告可能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