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原因,但前期通常没有任何有感症状,但若长期没能治疗,将逐渐改变患者「胃相」,引发慢性胃炎,并逐渐演化成萎缩性胃炎,出现「肠化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现象,原本正常的胃黏膜因慢性发炎受损,一部分转变类似「肠细胞外形」的型态,部分会恶化为胃癌,并面临肝转移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病程演变与胃相息息相关,但相关检查相当费时,台大医院内科部教授李宜家说明,过去诊断患者胃相是否异常,从检查、切片、返回医院听取报告,可能需要长达1个月的时间,但高达9成的胃癌患者是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演变而成,必须抓紧时间除菌治疗。

李宜家指出,台大医院因此费时2年、汇集超过3000笔影像资料,开发胃相判读AI系统,胃镜影像只需要9秒就能完成判读,准确度达9成以上,且产出的图像可以方便医师直接对病患解释,他也笑说,AI的判读结果甚至比医师自己看还要准,目前院区内已有相关应用,并在马祖等离岛地区进行验证,未来希望送交食药署进一步审查,以扩大使用范围。

若患者被检查出胃相异常,李宜家表示,接下来会请患者定期返院进行胃镜检查,约2到3年回诊一次,若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则需进行除菌治疗。

台大医院内科部教授刘志铭说,接受幽门杆菌除菌治疗后,肠道菌丛的多样性会短暂下降,但一年后即可恢复到接近治疗前的状态,而抗药性基因组在刚除菌完成时,也会显著的增加,但在八周时及一年后,可恢复到治疗前的状态,因此民众不用担心接受治疗后肠道健康受影响,在治疗上都是安全、可靠的。

此外,台大医院多年来著力于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防治,医院指出,马祖胃癌预防计划执行迄今已将近20年,不仅当地幽门杆菌盛行率由将近七成降低至不到一成,胃癌发生率随之下降53%,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且与卫福部、国科会合作下,以协力将台湾目前成年人的幽门杆菌盛行率已从30年前的60%,降到30%,在孩童更降到10%,胃癌的标准化发生率也持续下降。

★快点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B按赞追踪《壹苹新闻网》各大脸书粉丝团,即时新闻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闻!

壹苹娱乐粉专

壹苹新闻网粉专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恐怖传染途径!美禽流感再现新突变 猫科动物染疫恐增传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