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鸿青指出,虽然台湾家族企业的数量在过去十二年内增加了近400家,但其市值比重却显著下降,从2012年的64%降至2023年的27%;此外,台湾企业的「去家族化」趋势也在加速,像是鸿海创办人郭台铭退休后,企业转型为专业经理人治理的模式,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

蔡鸿青分析,家族企业的市值占比下降的原因不仅是大型企业的市值扩张,更反映出台湾经济结构的变化。过去以传统产业和金融业为主的家族企业,随著市场环境变迁,逐步被新兴的科技企业所取代。特别是中南部的传产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力下降,市值与产值显示出衰退的迹象,这也成为家族企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蔡鸿青进一步提出「经济转型3.0」,将台湾家族企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以传产为主,涵盖化工、水泥等行业;第二代则以科技业为主,进入了资讯与供应链经济;第三代则是以高门槛、高资本投入的算力经济为核心,主要依赖大型科技公司进行布局。

台湾经济已进入算力经济时代,企业面临更高的技术与资本门槛。蔡鸿青指出,像台积电这样市值超过千亿的企业才能在算力经济中立足。对于许多传统家族企业来说,这样的转型意味著他们必须具备极高的资本与技术实力,才能在新兴的市场中生存与竞争。然而,这对于许多家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因为他们往往缺乏这些资源和技术积累。

除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家族企业的传承也是一大挑战。蔡鸿青指出,随著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家族内部的结构和传承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往在第一代创业者时代,家庭结构较为简单,且家庭成员多为直系亲属。然而,随著少子化的加剧,家庭成员数量减少,传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今,平均生育年龄从1949年的21岁增至32岁,平均寿命则从61岁增至81岁,这使得家族企业的传承周期被拉长,家族内部资源的分配也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家族企业的传承也面临世代差异,如何确保家族企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棘手问题。蔡鸿青强调,随著家族规模的缩小,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协调不同世代之间的利益,确保家族的稳定性,对家族企业的未来至关重要。

在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所有权与治理权的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蔡鸿青指出,家族企业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创业时期、传承与共管时期、以及共识治理时期。

在创业时期,创业者拥有绝对决策权,企业的所有权与治理权高度重叠;进入第二阶段后,家族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传承中保有稳定性;而当企业进入第三阶段,所有权分散,家族内部必须达成共识,这时候家族治理和公司治理的双轨并行成为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实际上,由于传承周期被拉长,这使得台湾家族企业从创业时期直接跳进共治,让家族治理问题变得更棘手。

蔡鸿青表示,家族企业进入共识治理时期,若治理面临挑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是否重新整合股权,由于股权在数代之间分散,家族内部缺乏足够的决策权,这需要进行股权整合,以巩固家族对企业的掌控力;家族成员可以选择不进行股权整合,而是透过建立清晰的家族治理架构,达成共识,让专业经理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最终,选择引入外部专业经理人,甚至卖出企业股权,将焦点转向家族财富管理,专注于家族的长期资产运营。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辉达财报撑盘 美股收红!道琼涨46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