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阿凡达忧郁症候群」(post-Avatar depression syndrome ,PADS),并非一种经过医学认证的疾病,而是在各地陆续传出相关报导后,媒体自创的名称。

英国《卫报》报导,2009年《阿凡达》上映后造成轰动,有影迷在网路论坛的阿凡达版留言指称:「自从我看了《阿凡达》就情绪低落,潘朵拉星球的完美世界让我好想变成纳美人,我甚至想到要自杀,以为我下辈子可以出生在像潘朵拉一样的美好世界。」

他这番话引发一千多则留言回应,许多网友表示有同感,有网友说想要变成充满灵性、爱好大自然的纳美人:「我觉得人类大败。」之后在其他多个论坛也有类似的热烈讨论,2010年媒体报导此事时,就简称为「PADS」。

《阿凡达》迷全都化身为蓝色纳美人出席首映会。路透社
《阿凡达》迷全都化身为蓝色纳美人出席首映会。路透社

虽然没有医学专家认证它是一种病,《阿凡达》的后座力却不可小觑,来自不同地区、分属不同族群的影迷反应,看了电影后,对于人类与大自然的疏离感到深沉的哀伤,担忧地球的未来,也对生活现况不满,他们的忧郁感觉是如此真实,让他们深感困扰。

当时的新闻报导指出,有这种忧郁感的影迷以年轻男性居多,其中一些人的贴文透露他们在学校、家庭就有些孤单不快的经历。纽约心理学者昆泽尔(Stephan Quentzel)曾接受有线电视新闻网访问,解释这种感受的起因,因为电影里用了最先进科技打造出远胜过现实的美好虚拟世界,跟虚构的乌托邦对比,现实生活显得更加不完美。

阿凡达的热情影迷。路透社
阿凡达的热情影迷。路透社

看了《阿凡达》引发的悲观还会持续很久,有人观影多年后还走不出情绪低潮,有一位影迷估计,阿凡达论坛当中约有10%至20%影迷反应现在仍觉得忧郁。

但这种忧郁并非无药可救,加拿大非营利组织「保护古老森林联盟」提出自救三部曲,一、走出户外体验大自然;第二,加入自然保育行动;第三,鼓吹别人一起保育自然。

也有影迷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走出阿凡达忧郁的历程,瑞典青年希尔(Ivar Hill)第一次看《阿凡达》时才17岁,隔天他在论坛写道:「早上起床,这世界看来……灰灰的,就像我的人生,我所做的一切都失去意义,一切都索然无味,我不知道还有甚么生活的动力。」他在论坛获得一些鼓舞,后来开始研读哲学,并开始健行亲近大自然,上个月他接受《纽约时报》访问,透露自己有了转变,「阿凡达让我更喜欢在树林静坐放空。」他创设一个阿凡达论坛,还在里面结交了女友,结婚成家。

现在三十出头的希尔已不再沉迷于《阿凡达》的虚幻世界,知道有续集推出,他会乐于去看场电影休闲一下,但不会热切盼望「抢头香」。

另一部2021年公开的纪录片也提及《阿凡达》影迷互相疗愈的故事,乍看之下就是一群阿宅的聚会,但有影迷声泪俱下地陈述,他曾在观赏电影后产生厌世念头,是电影同好在论坛拯救了他,「结果我打消寻死念头,还萌生一股想好好做事的动力。」他说这种冲劲让他决心让生活环境更美好。影迷在聊天讨论中建立同志情感,抚慰了彼此的心灵。

还有影迷倡议减少消费、避免浪费,多亲近大自然。

《卫报》指出,当年《阿凡达》虽缔造票房纪录,却被形容为「没人记得剧情的卖座大片」。相隔13年推出的续集是否带来同样的效应仍不得而知,往好的方面想,也许这部以水中世界为主的新片,能掀起一波保护海洋的环保热潮。

 

珍惜生命

★快点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B按赞追踪《壹苹新闻网》各大脸书粉丝团,即时新闻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闻!

壹苹娱乐粉专

壹苹新闻网粉专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惊死了!极丑怪鱼沙滩现身 专家:这种鱼的老公专吃软饭、负责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