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转录自中国数字(数位)时代,内容提及金额均为人民币。

杨晨璐做梦也没想到,3月初,被他们拒绝的「提著三十米砍价大刀」的那位买家,现在看来,竟然是出价最高的那个。

她要卖的是杭州余杭区一套89平方米的小三房,买入价在290万,算上五年来的利息和税费,成本超过330万。

经过三次降价后,她终于等来了第一个出价的买家。对方是一位刚需(有确切需求)年轻人,想在杭州买房立足,像极了当初买房时的自己。不过,对方砍价很凶,给出站到谈判桌前的价格是220万上下,比他们的买房成本足足低了110万。

中介劝夫妻俩去谈,丈夫不愿意,「这个价格没有谈的必要」。

那天,杨晨璐只身一人,从晚上六点多谈到八点。

最后,买家同意加价,价格距离杨晨璐的心理底价235万还差七八万。对她来说,心理底线的235万是一个微妙的数字,正好能把亏损控制在百万以内。不过,丈夫仍然不同意。

会面不欢而散之后,杨晨璐没有放弃,经过谈判,买家再次加价——与心理底线的差距缩小到了三四万。为了再争取空间,杨晨璐甚至向中介要求降低中介费,相当于卖房成本再降低了一些。

万事俱备,她觉得已经可以点头同意了,丈夫却不肯,「很坚持,不想贱卖」。

他们买下这个房子是在2019年,是夫妻俩的婚房,自住仅有五年,无论是从亏损程度还是对房子的感情来说,都让丈夫下不了降价这么多的决心。

中介的电话天天打过来催,夫妻俩为此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直到两周后,她终于说服了丈夫,同意了买家的出价。结果就如同每一个擦肩而过的故事,「对方已经去考虑别的房子了」。

杨晨璐有时候会想,自己是不是已经错过了最好的买家了?像她一样,在今年的卖房市场里,无数人证明,错过了第一个出价的人,基本就等于错过了卖出的最高价。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继续下降。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降幅最大,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9%、0.6%、1.0%和0.5%。

但对许多人来说,他们心中的降幅要比这个数据明显得多。

生活在北京的章伟至今还记得第一个找他出价的人。

那是去年9月,他要卖一套位于昌平的小两居。刚把房子挂上平台,没等几天,就有一个买家出价395万。当时挂牌的价格是425万,「虽然没到心理预期,但是想出手的」。

这时,父亲却犯了嘀咕:「算上装修和利息,得赔四五十万啊。

章伟一听,犹豫了。第一次卖房的他,像一个还没学会游泳就踏入大海的小白,只懂得最眼前纸面价值的计算,不了解市场的走向,更不知道卖房市场的深浅。

实际上,去年10月,随著认房不认贷政策的效应逐渐削弱,北京的新房与二手房交易均由升转降,跌幅扩大。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0月北京二手住宅成交10653套,环比下降25.3%;同比下降5%,同比降幅较9月扩大4.5个百分点。

事实证明,在如今的市场,每多犹豫一天,价格就有可能降一天。当时章伟想不到,这将是他长达五个月的卖房时间里出价最高的买家。

在这场堪称「断崖式卖房」的拉锯战中,几乎所有人都面临著一个最头痛的问题—究竟底在哪里?

对杨晨璐来说,她的底线被一次又一次反复突破,「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那是去年10月,第一次挂牌时,杨晨璐还抱著「不亏太多」的心态,挂牌315万,这是她最开始的「底」。当时觉得亏15万已经不少了。然而,挂上去一个月,一个看房人都没有,反倒是同小区内的成交价一降再降。

在当今买房市场,买房人少,房源太多。以杭州为例,它面临著挂牌量高企和需求乏力的双重压力。根据贝壳研究院数据,2024年2月,杭州二手房网签2543套,环比下滑62%,价格跌幅也在扩大。截至2月底,杭州二手房挂牌量已经达到14.99万套,环比新增3815套。

因此,二手房挂价需要根据成交价即时调整,如果挂价高于上一套的成交价,基本没有客流。也就是说,卖得越晚,价格就越低。

到了元旦,杨晨璐不得不把自己的价格底线降到260万——因为同小区(社区),已经出现了250万的成交价了。

这还不够。过年回来,小区内的成交价已经突破240万。杨晨璐只好咬一咬牙,再次调整到248万。

像很多卖房人一样,她不甘心比当时的底价卖得更低,「总得稍微定高点,好留个谈价的空间」,但也正因为如此,她就像是陷入了一场追不上对手的追逐游戏,她徒劳地追逐著那个「底」,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尤其是夫妻两人心里的底线常常不同步,这也加剧了卖房的困难。由于杨晨璐是主力卖房谈价的那个,往往是她接受了,丈夫那边还得过段时间才能接受,因此,等到丈夫反应过来,「(房价)基本就直线下来了」。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卖房者发现,过去评估房价的那些要素似乎在一夜之间失效了。在房价上升的年代,包括配套、装修、区位、学区等在内,所有的一切都被明码标价,要估算出一套房子的价值并不难。但现在,过去的那套价格体系失灵后,买房者看中的最主要因素,变成了降价幅度。

在拒绝了第一个买家后,迎来国庆节,章伟收到了第二个买家的报价——370万。时间仅隔半个月,「和上次价格还低了25万」。

对方一眼看中了房子,觉得自带装修、楼层合适,楼下还有幼儿园,设施齐全,后续加价了3万。章伟没有立刻点头。过了十余天,中介劝他说:「370万,卖了吧。」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心建设,他终于决定同意了。

然而没想到,这回角色调转,「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买家反而又不急了。

章伟成了越发著急的那个。过了房地产行业传统的金九银十,房子出价越来越低,当收到360万报价的时候,他心态崩了,「一下差价了30多万,接受不了」。

他感到,自己的底线被逼得一步步往后退,「不仅是价格,也是心理上的。」每一次有人报价,他都要花上几天做思想建设。

一气之下,章伟告诉中介,「不卖了」。

底线被反复突破的滋味并不好受,因为它象征著一次又一次地自我怀疑,与此同时,还要承受来自中介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