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疾病管制暨预防中心(CDC)于3月20日指出,筛查病例发现从2020年到2021年增加了两倍,总病例增至4041起。美国超过1/3患者在确诊侵袭性耳念珠菌后一个月内死亡,90天死亡率为58%,不过这些人许多原本就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因而增加其死亡风险。

疾病管制署副署长罗一钧表示,台湾曾检验出3例耳念珠菌病例,第一例是南部50多岁男性,有糖尿病和天疱疮而服用类固醇及抗生素治疗,2018年4月因皮肤感染引发蜂窝性组织炎,在门诊采检培养出耳念珠菌,无特殊抗药性,在门诊治疗追踪,属于轻症。

第二例是南部60多岁男性越南台商,糖尿病/中风病史, 2021年5月因意识混乱/诊断败血性脑病变,收治当地医院,7月转诊回到台湾,有洗肾及中央静脉导管等管路, 住院3周后因发烧血压偏低, 血液培养检出,无特殊抗药性,使用注射型抗霉菌药物后培养转阴性,病况改善转出加护病房。

第三例为南部40多岁男性,具外耳道胆脂瘤病史,曾因复发多次手术,2022年2月因耳漏/耳鸣/听损/头晕1个月就医培养检出,无特殊抗药性,在门诊治疗追踪,属于轻症。

罗一钧说明,国内检出这三例均无特殊抗药性,而且跟其他国家检出的耳念珠菌类似,并非美国流行的多重抗药性菌株,将持续跟医院合作监测,目前看来国内风险没有增加。耳念珠菌跟一般念珠菌都会存在于皮肤上,如果皮肤有伤口或黏膜破损就容易感染,特别是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患者,属于高风险族群且容易较严重。

多重抗药性耳念珠菌之所以危险,罗一钧表示,主要是多重抗药菌株在治疗上蛮困难,因为药物选择受限。没有特殊抗药性的轻症患者吃口服抗霉菌药物即可,如果是多重抗药菌株,就得挂点滴注射抗霉菌药物。

耳念珠菌在2009年于日本首次被发现,近年来已于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多国迅速传播并造成感染。目前了解主要发生在加护病房、使用呼吸器、洗肾等重症病患,死亡率高可以达到三至六成;感染发生在各年龄层的病人,从早产儿到老年人都有,但主要是免疫力较差者, 一般健康状况良好者则不用担心病菌威胁。

耳念珠菌常具有多重抗药性,对多种常用于治疗念珠菌症的抗霉菌药抗药,严重限制治疗选择,甚至有些菌株对 3 类主要的抗霉菌药都有抗药性发生。不过国内检出三例之菌株尚未发现具特殊抗药性。

念珠菌感染通常是内源性感染,即源自病人自身带的念珠菌产生感染。耳念珠菌曾在人体的呼吸道、尿道及肠道侦测到,但目前发现的感染个案主要来自病人本身内源性菌株或外来菌株感染所致,或两者皆是,尚未明朗。而耳念珠菌可于环境表面存活数周之久,可经由接触带菌病人及污染的环境表面或设备传播。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日研发「长牙药」 可望造福无齿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