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这个时间点,嗯,差不多11月左右,这个联盟年度的盛事就出现了,每年都在上演一样的事情。不过有几个区别:
1. 这个时间点是许多小一新生(学龄后)第一次考试。许多家长都非常期待这次考试成绩,仿佛只要满分,就等于上台大医科的保证。
#当然我们知道小一的成绩和未来大学指考成绩几乎无相关性
#但家长就很嗨这个
嗨的理由,就是过去幼儿园撒的钱,这里指的是多数私立幼儿园,公幼则是另一光景,等等聊。总之要在这里验证得到回报了。总不能老子老娘过去三四年幼儿园的钱白花吧!特别期待。
拿到成绩的家长几乎马上到联盟PO文炫耀。当然他们会「含蓄」的表示:妈妈不在意分数,只是气你粗心错了一题,拿到98分。四年近百万的幼儿园学费就仿佛在这里要毕功在这一役。
#这里你看到甚么?
其实这是内卷化的现象,而且很残忍的内卷之细,已经浮现了。什么是内卷过密?等等解释。
2. 让孩子念公幼的父母,焦虑不是在小学才出现,很多人在幼儿园就开始了。很多在幼儿园中班就开始有危机意识,怕上小学会跟不上其他读私幼的孩子。于是有的在中班想换私立幼儿园,有的开始找正音班英语补习班等等。
#总之他们的观点是读私幼都偷跑
#如果我的孩子没偷跑那就在起跑点输定了
偷跑也是内卷化的概念,等等我们一并解释。
3. 另一个则是小三以上的家长几乎没有在PO怪孩子粗心才考9X分了。嗯,才过两年就安静了,小五以上家长则变成求助文,如孩子作文要去那里补?英文没兴趣怎办?
有没有觉得很有趣?
之前我PO一篇文章,是台湾硕士生研究的论文,他们得出的结果就是学龄前(幼儿园)先学注音,最佳情况就是优势保持到小学二年级,到小三则是全部都到同起跑点。取而代之则是学习的错误的发音,未来很难矫正,还有很大可能在小学一年级养成不专心习惯。学习错误的发音,原因来自于硬记,如卷舌音,医学上约莫6岁孩子才有办法卷舌,强行提前学习,孩子只会用相近声音取代,影响未来发音学习。这个我过去好几篇文章都讲了,不赘述了。
反驳那篇论文的朋友会说统计样本太少,不能参考巴拉巴拉。我都笑笑说你说的对。我有所本原因是非常刚好的,去年女儿在公幼幼幼班时导师就是该论文作者的学生。我跟女儿老师聊到这件事时,老师说:「我知道这论文啊!因为我是他的学生。老师的样本数其实很多,但很多都是采访中低年级老师的经验,无法量化。愿意接受长期统计的学校家长也很少,所以呈现出来才看起来样本数不足。」
#当然我现在也很懒得跟反驳者争论了(反正都算你对,我也不会少块肉)
#我更偏向自己打一篇文章来呈现
好了!我们要进入内卷化这个主题了。首先你认为联考制度是好的吗?是公平的吗?先在心中给个答案,不用跟我讲没关系。
内卷化的意思:
指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无法突破自身,只能在内部继续发展、复杂化的过程。白的来说就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化。以体制教育来说,是指孩子投入许多精力与成本后,却不能获得更多回报的状态,结果只能钻牛角尖。
#还是不懂吗?
以看电影来说,电影座位第一排泛指特权人士,他们在第一排是不用站起来就可以舒舒服服看完整场电影。
第一排后面的座位就未必了。于是有人站起来看电影后,没多久就会越来越多人跟著站起来,这个现象就像极内卷化。久而久之,每个人都会自动站起来,而且一个比一个更早就站起来,反倒是坐著的人开始不安。#最后除了第一排以外几乎没人坐著看电影。
拿孩子学习注音来验证。
台湾体制教育把注音是规定在小学一年级(学龄后,约莫6岁7岁),但在内卷的情况下,有的父母会让孩子在大班升小一那年暑假站起来先去学正音班。这样还不够,嫌太晚站起来了,于是有的父母会选择会在大班教注音的幼儿园,然后中班、小班依此类推;我看过最夸张的是有妈妈在幼幼班自己印教材开始强迫自己孩子拿笔写ㄅㄆㄇ......。#完全不顾孩子手指骨骼发展了。
我想说什么?
稍微有脑袋的父母,或是没有孩子的成年人都知道,只要你没有失学,注音这种东西迟早都会,根本不需要竞争到提前学习。但陷在局中的父母就是看不清楚状况(当局者迷)。为了一个不要输在起跑点的标语(补习业者与许多私幼最爱用来恐吓的标语),开始提前偷跑,疯狂内卷起来。
这现象我们还可以延伸下去。其实台湾体制教育,说穿了教的就那么多(还是有限的),政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所有孩子都完全学会都满分,而是提升国人整体教育知识水平。但家长为了让孩子未来能上建中北一女,台大清大的名校,就疯狂起来了。于是内卷正式登场。
提前学习,幼儿园就开始偷跑。
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教育最高80分即可,毕竟已经到精熟。国外学者认为70分就很好,毕竟在社会职场上,很多要求是熟悉就上第一线工作了,会八成的员工几乎都是干部了。
但内卷化影响,你不能只有精熟,而是要100分不能出错。因为只会八成的你考不上建中北一女,也无法上台大医科。
读书不再是获取新知识,也不是获取新的观念,或是有新的思维思辨,也不会有获取新知识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痛苦的反复刷著评量考题。你不仅要知道这只昆虫名称是苍蝇,还要知道牠每一根脚每一根触角是什么名称才行。
对!就是要复杂化。
没人会去思考:「我考上台大医科当医生,跟知道苍蝇头上触角叫什么学名有什么关系?这对我行医有什么帮助?」不知道!但知道如果没背起来,或许大学指考你就错这一题,无法上医科。以上当然我夸张化,但现实也差不多是如此。
整个学涯,学生本身国际观知识观都没有提升,因为他们12年(小一到高三)的岁月都在刷考题,都在埋头计较细微,都不停重复读著已经和社会脱节的学科知识。最需要接受新思维冲击的年纪,就这样耗掉了。
以前古代君主如何让读书人不造反?
嗯,最佳方式就是让他们一辈子都在摇头晃脑啃著四书五经,这样子他们就不会质疑为什么不是民权而是君权这问题了。
台湾的学子目前就是这样,差别现在阻止他们获取新知识的不是国家元首,而是建中北一女。不能只有80分,每张考卷最多只能错1题,要不然考不上。
我自己在个人版面曾写过,我认为0-60分是CP值最高的,花出的时间与成效是正比的。70分80分则需要精熟。90分以后则是CP值最低的,因为那已经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要熟悉到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也不能粗心。90到100分花费的时间,远超过0到80分。那是相当不划算的,把90到100分花费的时间去认识世界,去阅读体制外的东西,去运动去探索世界认识自己,都远比为了100分来得好。
#人生不是只有成绩而已
回到联考,你现在认为他是好制度吗?
在内卷化的定义上,联考就是内卷的产物,而且极为不公平。
有资源的父母,说穿了就是有钱的父母,或是在天龙国的父母,因为能得到资源,孩子早早就开始内卷偷跑了。看看台中台北每年为了抢有名私立国中现象就知道了。台北为了让孩子去延平中学念国中,小三就开始补习,小六就会牛顿运动定律。在体制教育上,每个孩子本来就会学到的东西,通通提前而且刷考题,这算是教育吗?
没资源没钱在偏乡的孩子,疯狂内卷上,他们是牺牲者,一开始就被抛弃了。能上新闻的,都是几千万之一,是特例奇迹而非通例。有人研究台大学生来自于哪里?有将近五成来自于台北市,其中三成在大安区,这已经证明疯狂内卷下,联考制度不公平。
你会说现在没联考啊!
就变相是联考啊!国中会考与高中指考不是联考吗?
其实当年废除联考制度就是已经知道内卷不能再下去了,但是得罪一堆利益团体和许多有资源的家长抗议下,最终教改改了半套,「联考」两个字改成「会考」「指考」。一堆履历另类升学,结果一样是撒钱大赛,孩子更辛苦。
我个人没有在教改上批评李远哲过,是因为我知道他努力过了,一个诺贝尔得奖主无法挡住既得利益者的拳头。其实连耶稣这个上帝之子都被既得利益者钉死在十字架上了,何况李远哲先生。
要怎么让自己孩子避免疯狂内卷?
父母要充实本身的学问,不是在网路上看几篇文章,至少去买些书籍(最好国外作者,国内有些作者其实......怕你买错)。然后先从放下自己和放下孩子开始,至少我们不要盯著成绩一直看。
亲情永远比成绩分数重要。
孩子的未来,不完全是成绩决定的。
做父母的不看重成绩,孩子自然会减轻压力很多。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作弊?没有所谓重修暑修之前,孩子作弊或是擅改成绩的主因就是怕作为父母的你啊!
正向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更快乐,才能更成功。更成功会更有干劲,有干劲会更努力。
体制共业我们无法改变,但父母可以让孩子压力少一些。至少至少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共勉之。
《本文经 竹轩的亲子理财笔记 授权刊登,未经同意请勿拷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