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药行,闻著空气中四溢的药材香、听著拉开小木制抽屉的声音、看著五花八门的干药材迅速打包成一帖又一帖,嘴里尝著老板送的仙楂糖,这是许多台湾人的共同记忆。不过这样的抓药体验未来恐怕会完全消失,连百年药舖林立的迪化街都可能荣景不再。

30年前的台湾,大街小巷共计有1万5000家中药行,随著中药材行老板与消费者高龄化,传统中药行式微、凋零,如今全台大约有7000至8000家中药行,几乎只剩全盛时期的一半。中药商业同业公会全联会理事长马逸才无奈地告诉中央社记者,「最严重时期年年有600、700家关门大吉」。

即使卫生福利部中医药司在民国108年祭出续命之计,让几乎灭顶的老中药行得以喘气,但马逸才仍悲观预估短短10年后中药行家数会再砍半,届时全台恐剩不到4000家,未来15年内中药行全数倒闭,「不是不可能发生」,但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依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在马逸才心目中,传统中药材行转型最成功的例子,是来自新北市新庄的巷弄内、至今逾半甲子的「登义参药行」,是由台湾传统中药行转型的本土汉方生活品牌,以汉药文化的翻译者、汉方生活的实践家为目标,将百草药柜、传统庙宇药签体验、熬煮水药补品视觉等带入实体场域。

根据登义参药行官网,其开发情绪药膳包等文创产品,还设计香料卤包,让中药行走进厨房。华丽转型果然打动年轻人的心,在其他传统中药行不断收店之际,登义参药行逆风飞翔,不只增加当代中药行实体店门市、进驻百货公司,更在宜兰成立汉药体验馆,提供手作体验、掌柜说书、药材导览等活动。

对中药商行而言,卫福部87年修订「药事法」第103条是永远的痛,明订82年后入行的中药从业人员,须符合特定条件、修习一定中药课程并经国家考试及格,才可从事中药材贩售、调剂中医师处方药品,却长达20多年没发出过1张中药行业者执照,传统中药行面临断炊。

面临人才断层的中药商107年11月曾集结卫福部,中医药司当初救急方式就是同意从事输入、输出、批发或零售业务达2年以上业者,修习中药课程可继续经营。马逸才说,在那段没有发照的空白20多年,许多老一辈中药行人选择让子女往其他产业发展,传统商行连接班人都找不到。

年轻人不进中药房也是传统行业萎缩原因之一,马逸才说,年轻人习惯透过食品通路购买罐装四物饮等,客源越来越少,下一代接棒意愿随之骤降,后继无人的店家转型意愿就不高,只能安静消失在历史长河,幸好家有接班者转型接受度比较高,老一辈也愿意放手让下一代发挥创意。(中央社)

壹苹新闻网-投诉爆料

爆料网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苹》Line,和我们做好友!

★下载《壹苹新闻网》APP

★Facebook 按赞追踪

壹苹娱乐粉专壹苹新闻网粉专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女议员踩到坑「整只脚都陷下去」 实测柏油坑洞:台北市路平加油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