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海科系团队自主研发测量仪,首度完整纪录台湾虱目鱼池与文蛤池在整个养殖周期的吸碳或排碳变化,并可提供即时监测资料,期望能以科学实据帮助致力科技养殖的渔民兼顾生计与生态,并作为政府制定碳排放政策时的参考依据。团队发现,虱目鱼池在整个养殖周期均排碳,而文蛤池在放苗阶段吸碳,在养成中期到收获阶段转变为排碳;总体来说,低密度文蛤池仍是吸碳的微弱碳汇。

热门新闻:百万网红员旅车祸 「肥大叔」控货车驾驶酒驾!警方酒测出炉

中山海洋科学系副教授黄蔚人(左四)团队研发全国唯一的碳排放测量仪器,与教授刘莉莲(右四)团队合作,实地量测台湾虱目鱼与文蛤养殖池的碳排放状况。中山大学提供
中山海洋科学系副教授黄蔚人(左四)团队研发全国唯一的碳排放测量仪器,与教授刘莉莲(右四)团队合作,实地量测台湾虱目鱼与文蛤养殖池的碳排放状况。中山大学提供

黄蔚人推论,这是由于文蛤养殖池没有额外添加饲料所致。文蛤以藻类为食,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益大于文蛤造壳时水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变化。但若文蛤池以人为调控方式添加饲料养殖,则可能会由于剩余饲料腐烂与生物分解作用后,产生二氧化碳而使水体转为排碳。不过每个物种的个体生命周期、养殖方法及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碳排放计算十分复杂,细节仍在解析中。

黄蔚人进一步指出,除了养殖的水产物种特性与环境会影响碳排放多寡外,温度、风速和日夜不同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测量的结果显示,与夜间相比,白天风速较高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可据此制定更完善的养殖方式及减碳策略。「过去其他测量因安全考量,只在白天采样,所以准确度和完整性较低,也无法反映整个养殖周期碳排放状况。」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以自主研发的仪器实地测量台湾养殖鱼塭碳排放状况。中山大学提供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以自主研发的仪器实地测量台湾养殖鱼塭碳排放状况。中山大学提供

黄蔚人强调,采样的系统性及连续性非常重要;团队研发的测量仪独创水气平衡器,使用探针和管线在密闭的循环管路测量水气的交换情形,每10分钟记录一笔空气和水平衡之后的气体浓度,连续观测24小时以上,在一直循环的状态下将内外压力差做到一致,困难度高且需要专业技术。

研究团队成员还包括斯里兰卡博士生魏洵加(Veran Weerathunga)、博士生袁菲翎、徐圣翔及博士校友高恺嵘。「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为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其2022年学术期刊影响力为9.8。期刊连结: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0090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天选之肉」西布特罗风暴再起!绿营吁送检调揪「政治千面人」 中市府回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