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119 項結果


哪些食物会有米酵菌酸?易受污染4大类食品  营养师程涵宇全解析

哪些食物会有米酵菌酸?易受污染4大类食品  营养师程涵宇全解析

【陈奕棋/综合报导】「宝林茶室」食物中毒2死案,死者解剖检出台湾首例罕见的「米酵菌酸」毒素,全台民众人心惶惶。而米酵菌酸到底是什么、为何从来没听过?可能会出现在哪些食物中?哪些食品易受污染?以及如何预防吃到米酵菌酸等问题,营养师程涵宇整理出12大详细资讯要项,教民众全面认识米酵菌酸的毒害及预防措失。

「米酵菌酸」曾在印尼毒死近万人 致命发酵饼遭禁产制

「米酵菌酸」曾在印尼毒死近万人 致命发酵饼遭禁产制

【陈奕棋/综合报导】台北市信义区远百A13素食餐厅「宝林茶室」爆发食物中毒事件,至今已造成2人死亡,详细事发原因仍待调查,但目前2名死者的体内都验出致命毒素「米酵菌酸」,为台湾首见。不过其实印尼早在1895年就有人食用传统椰子发酵饼后,因米酵菌酸中毒死亡案例,直至1977年因而中毒死亡人数高达近1万人,印尼当局已禁止生产这项食品。

米酵菌酸超毒「恶贯满盈?」 中研院士:本来是好菌好帮手!

米酵菌酸超毒「恶贯满盈?」 中研院士:本来是好菌好帮手!

【陈奕棋/综合报导】远百「宝林茶室」素食餐厅A13店疑食物中毒2死惨剧,在2死6重症患者体内都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剧毒,罕见而陌生的名词「米酵菌酸」让全体国人闻之色变。但米酵菌酸真的「恶贯满盈?」中研院士牟中原却指出,米酵菌酸本来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帮手,是保护椰子的神将!

厨师手上验出米酵菌酸 证实「就是发生在宝林茶室内」

厨师手上验出米酵菌酸 证实「就是发生在宝林茶室内」

【陈奕棋/综合报导】信义远百「宝林茶室」素食餐厅A13店疑食物中毒2死、5重症惨剧,体内均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但餐厅食材检验却都没有。今天(4/2)台北市长蒋万安召开记者会指出,3/24从宝林稽查带回检验的几项迹证中,包括厨师手部,验出「米酵菌酸阳性反应」!

宝林中毒案|饶河店2例没验出米酵菌酸 王必胜:关联性较小

宝林中毒案|饶河店2例没验出米酵菌酸 王必胜:关联性较小

【陈奕棋/综合报导】「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持续延烧扩到,到今天(3/31)上午为止,宝林各分店食物中毒顾客总计已达30例。不过卫福部次长王必胜指出,其中有2例在宝林饶河街店食物中毒,但2人体内未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他认为这两例与A13店中毒案例关联性较小,本案仍局限在宝林A13店。

手上验出米酵菌酸!宝林厨师都不洗手? 医揭3关键因素

手上验出米酵菌酸!宝林厨师都不洗手? 医揭3关键因素

【陈奕棋/综合报导】信义远百「宝林茶室」素食餐厅A13店食物中毒2死惨剧有重大突破,今天(4/2)台北市政府宣布,在A13店的环境及生物迹证,都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而这生物迹证赫然是从厨师手上采集的,也就是厨师手上就有毒素!医师苏一峰从3点分析,为何厨师手上有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错了!马籍清大副教授吁正名:「椰酵菌酸」才对

「米酵菌酸」错了!马籍清大副教授吁正名:「椰酵菌酸」才对

【王怡人/综合报导】台北市信义区百货餐厅「宝林茶室」中毒案,截至昨日(31日)已累计31例,其中2死6重症患者体内都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剧毒,引发食安恐慌。对此,马籍国立清华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学系副教授黄贞祥在脸书上呼吁应将「米」酵菌酸更名为「椰」酵菌酸。

宝林茶室环境验出米酵菌酸 医指:厨师有问题

宝林茶室环境验出米酵菌酸 医指:厨师有问题

【施养正/综合报导】信义区宝林茶室中毒案出现新进度,台北市长蒋万安2日表示,上月底委托台大法医所检验餐厅环境检体,1日晚间确认验出米酵菌酸。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阳明院区胸腔内科医师苏一峰认为,环境中有米酵菌酸,其实就是食材没有好好保存,看来是请假的资深厨师没有好好交接,然后代班厨师把没保存好的食材拿来煮。

宝林茶室疑凶「米酵菌酸」无解毒剂 中国「9死惨案」吃了这种食物受害

宝林茶室疑凶「米酵菌酸」无解毒剂 中国「9死惨案」吃了这种食物受害

【国际中心/综合外电】知名素食餐厅「宝林茶室」位于北市信义区远百信义A13的分店惊爆重大食物中毒案,目前已导致2人不幸死亡,另有多人送医。由于食物中毒的病患都吃过店内的「炒粿条」,医师推测非常可能与「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毒素有关。过去中国曾发生多起「米酵菌酸」中毒案,甚至发生过一家12口吃了含「米酵菌酸」毒素的「酸汤子」,造成9死的重大惨案。

宝林茶室环境验出米酵菌酸 王必胜:事件就在「这处」发生

宝林茶室环境验出米酵菌酸 王必胜:事件就在「这处」发生

【陈奕棋/综合报导】信义远百「宝林茶室」素食餐厅A13店食物中毒2死惨剧有重大突破,今天(4/2)台北市政府宣布,在A13店的环境及生物迹证,都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而卫福部次长王必胜则指出,环境采检结果意味事件就在信义店的厨房发生。

「米酵菌酸」跟米无直接相关 农粮署:可安心吃国产米

「米酵菌酸」跟米无直接相关 农粮署:可安心吃国产米

【王宇德/台北报导】「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酿成2死惨剧,2死6重症患者体内均检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剧毒,让民众误以为与米有关人心惶惶,冲击国人摄取米饭、米食制品及木耳等产品的消费信心,农粮署解释,米酵菌酸仅为中文译名,其名称与「米」并无直接相关。

宝林中毒案元凶引恐慌 农业部澄清:凤梨、杏鲍菇未曾验出米酵菌酸

宝林中毒案元凶引恐慌 农业部澄清:凤梨、杏鲍菇未曾验出米酵菌酸

【王宇德/台北报导】「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查出酿祸元凶是「米酵菌酸」,针对媒体报导,凤梨与杏鲍菇检测出米酵菌酸,以及木耳可能遭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感染,农业部农业试验所专家严正澄清,国内未曾出现在凤梨与杏鲍菇检测出米酵菌酸的报告,也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存在台湾农业生产环境并造成作物病害的纪录。

台首例「米酵菌酸」死!家属喊告医院? 医忧:恐酿「大逃亡」

台首例「米酵菌酸」死!家属喊告医院? 医忧:恐酿「大逃亡」

【施养正/综合报导】台北市信义区远东百货A13美食街「宝林茶室」爆发食物中毒,相关通报累计18例、2人死亡,其中39岁吕姓男子的遗孀决定对宝林茶室、新北三重医院、台北马偕医院提告究责。胸腔科医师苏一峰29日表示,死者解剖后验出的米酵菌酸是台湾首见,政府找了一堆专家,研究多日才找到原因,且致死率极高,提告医院恐导致急重症医护「大逃亡」!

宝林「米酵菌酸」夺命引恐慌 方俭:不要再让「米」揹黑锅

宝林「米酵菌酸」夺命引恐慌 方俭:不要再让「米」揹黑锅

【王怡人/综合报导】台北市信义区素食餐厅「宝林茶室」中毒案风暴还在延续,目前累计25例,其中2死6重症患者,体内均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对此,绿色消费者基金会董事长方俭表示与「米食」无关,他高声疾呼:「不要再让『米』揹黑锅」!

验出「米酵菌酸」功臣曝 全台唯一「标准品」仅他有!大方无偿提供

验出「米酵菌酸」功臣曝 全台唯一「标准品」仅他有!大方无偿提供

【许洁如/综合报导】台北市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2死者相验后,在其中1人血液中检出罕见的「米酵菌酸」,这是台湾首次检出这项毒素。卫福部次长王必胜透露,「米酵菌酸」检验标准聘正在购买运送中,这次能立刻采验,关键是中部一间医学重镇医院看到新闻后无偿提供,才能在第一时间确认是「米酵菌酸」。

宝林35件食材酱料「都没验出」米酵菌酸 王必胜研判:用完粿条有问题

宝林35件食材酱料「都没验出」米酵菌酸 王必胜研判:用完粿条有问题

【王怡人/综合报导】「宝林茶室」素食餐厅A13店疑食物中毒2死惨剧,虽在2死6重症患者体内都验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剧毒,但奇特的是食材并未检出米酵菌酸,卫福部次长王必胜昨(3/31)深夜公布,3/26稽查带回食材检体35件,包括各式食材、酱料、调味粉,全数未检出米酵菌酸。王必胜推测,应该是已经用完的前批粿条有问题。

1瓶3.8万!彰基供「米酵菌酸」标准品立大功 提前2周揪出宝林中毒

1瓶3.8万!彰基供「米酵菌酸」标准品立大功 提前2周揪出宝林中毒

【记者鲜明/彰化报导】宝林茶室中毒案已通报18例,造成2死5重症,卫福部向国外订购「米酵菌酸」检验标准品,原预定要1至2周才会到货,后来发现彰化基督教医院曾经购买过,立即联系彰基并专车来拿标准品,才提前于昨天(28日)验出元凶就是米酵酸菌。彰基院长陈穆宽今(29日)上午表示,彰基设有20个研究中心,为了应付各种状况才预先购买各种检验标准品,很高兴彰基能善尽社会责任。

什么是「米酵菌酸」?怎么避免中毒?3大QA一次看懂

什么是「米酵菌酸」?怎么避免中毒?3大QA一次看懂

【施养正/综合报导】台北市信义区「宝林茶室」爆发食物中毒事件,至今已造成2人死亡,详细事发原因仍待调查,日前有专家认为,毒素「米酵菌酸」是元凶的可能性很大。但真的加热之后也没用吗?为何会导致中毒?《壹苹新闻网》为您整理有关米酵菌酸的常见问题,带您初步了解。

宝林茶室厨师手有米酵菌酸 台大法医所分析曝下毒机率

宝林茶室厨师手有米酵菌酸 台大法医所分析曝下毒机率

【李家颖/综合报导】台北信义区A13的宝林茶室餐厅分店,多名消费者吃完后产生食物中毒状况,如今在餐厅环境、人员手部等环境及生物迹证中都验出米酵菌酸,儿协助检验的台大法医所也分析可能原因,并认为下毒的可能性低。

loading